——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前世今生』 |
■开栏的话 当前,淮海经济区新一轮合作的帷幕已经拉开,积极探索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新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新的任务、新的重大课题。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是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的题中要义,也是新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 为进一步扩大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凝聚社会各界广泛的发展共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办公室与徐州日报共同推出“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进行时”栏目,集中报道各地推动协同发展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协同发展的浓厚氛围,加快形成区域联动、携手合作、全面推进的生动局面。 ◎本报全媒体记者 邬政 淮海经济区是否能够快速崛起,对于区域内各城市发展、优化全国区域经济布局,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区域内城市地域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战略地位重要,构成了协同发展的坚实基础。 淮海经济区的概念和存在由来已久: 上世纪80年代,全国横向经济联合大潮涌动; 1984年,胡耀邦同志视察徐州时召集苏豫皖三省领导畅谈横向联合事宜; 1986年,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讨论会在北京举行,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倡导成立淮海经济区; 自此,淮海经济区成为中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区域内各兄弟城市同心同向、携手并进,走过了32个不平凡的岁月。 32年间,淮海经济区共举办26届市长会议、22届顾问联席会和8届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有力推动了区域实力大幅提升、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合作格局不断拓展。 2018年12月9日,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在徐州成功召开,来自淮北、菏泽、济宁、临沂、连云港、商丘、宿迁、宿州、徐州、枣庄等淮海经济区成员市的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相聚徐州,共谋区域新一轮合作发展。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淮海经济区区域合作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党的十九大从统筹我国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明确为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指出要加强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国务院批复实施《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将淮海经济区列为重点规划的三区板块之一,首次在国家层面正式明确淮海经济区十个市的区划范围,并要求“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示范样板”,区域合作迎来新的重大机遇。 承担新使命,实现新突破,当前摆在淮海经济区10市面前的历史重任,就是立足大局、主动作为,在协同中共赢,在共赢中崛起,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实现区域整体振兴转型,共同走出一条省际交界地区携手并进、“低谷隆起”的新路子,打造命运共同体,共建淮海大家庭,书写好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这篇大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