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本网资讯 > 正文

“新时代文明实践在贾汪”系列报道之二

文化种子开花结果 提振百姓精气神 
 

 

◎徐报融媒记者 吴悠 原小影

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全家福一直是幸福和美的象征。

贾汪区大吴街道小吴村有这样一个习俗,每年的大年初一,村里的喇叭一喊,全村的人都聚集在小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门前。他们围在一起相互问候、聊天叙旧,在村两委班子的引导下共同拍摄小吴村的全家福。

“每年拍摄的全家福,我们都会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最显眼的位置,让大家来到站里就有家的感觉。”小吴村党总支书记李季告诉记者,从新老照片对比中可以看出,每年参加全家福拍摄的人越来越多,村民的凝聚力越来越强、精神风貌越来越好,这都是在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过程中取得的明显成效。

文化阵地办在百姓家门口

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是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通过这些遍布城乡的“红色殿堂”,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自贾汪区被列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以来,该区充分做好“统筹”“整合”两篇文章,加大区、镇、村三级资源的整合力度,使之打通、贯通、联通,一体使用、协同运行,提高使用效率。目前,全区已建成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34个实践站、300个实践点。

马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了文化礼堂、村史馆、香包文化大院、神农文化广场等19个文明实践阵地,建成了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体育健身服务“五大平台”,常态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

随着马庄香包从国内卖到国外,马庄农民乐团从小舞台演到大舞台,这些属于马庄村的文化品牌,使曾经的一个普通偏僻的村庄,成为了“文化立村,文化强村”的典范。

文化是“魂”,也是“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自瓦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使用以来,“国学经典”诵读每周一课,从未间断,以此来培养孩子们对国学的认识,弘扬传统文化。

瓦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举办诵读活动,真正让学生阅读经典,亲近经典,热爱经典,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去熏陶、教育他们,做个知书达理的人。“瓦庄是有光荣革命历史的村,也是具有文化传承的村。”瓦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副站长孟庆强向记者介绍,把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可以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守护好文化根脉,增强村庄的凝聚力。

文化活动的开展,带动了乡风民风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各地建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设的农家书屋、文艺排练室等阵地,更是让群众参与其中受教益、得实惠,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深入。

在做好线下实体阵地整合建设的基础上,贾汪区还依托融媒体宣传矩阵,建设网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电视、网络、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多种形式,宣传新思想新理论、发布文明实践工作信息、展示文明实践成效。

文化队伍走进百姓生活里

“婆婆也是妈,您一辈子辛苦啦,您把儿子抚养大,如今儿媳来报答……”12月12日,“贾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讲+演+问’村居行活动”走进大吴街道,耿集乡贤文化艺术团表演的小品《婆婆也是妈》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演得真好,我们看得高兴,也能受到教育!”现场群众高兴地说。据了解,为了把文艺节目送到农村社区、田间地头,让百姓在欢声笑语中受到熏陶,贾汪区充分放大马庄农民乐团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马庄乡村文艺培训基地,成立了12支马庄农民乐团分团,耿集乡贤文化艺术团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耿集乡贤艺术团自捐自办自编自演,创作了《老两口看新闻》《俺家四十年》《昂首迈进新时代》《婆婆也是妈》等一个个贴时代、有生活、接地气、有感情的作品,并以快板、小品、大鼓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百姓面前。

据了解,耿集乡贤艺术团现有团员23人,全部来自本乡本土,大家一边务农打工,一边排练演出,还要接送孩子上下学、照顾家中老人,虽然有着诸多困难,但凭借着对文艺的满腔热忱,对文化宣传的责任担当,团员们仍然坚守在文化阵地一线。

今年39岁的孟省村村民李兰,从小热爱唱歌,先后登上央视“越战越勇”“星光大道”等舞台,因在家种植菜花,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菜花姐”。虽已颇有名气,但李兰从没忘却自己文艺志愿者的身份,只要一有时间她就跟随孟省村文艺志愿服务队深入学校、敬老院、田间地头进行演出,李兰演唱的《老百姓故事大于天》《最爱父老乡亲》等歌曲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受百姓喜爱。“我想通过我的歌声,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希望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李兰说。

正是这些群众文化宣传员,创作了有真情、有内涵、接地气的节目,通过寓教于乐,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百姓脑、入百姓心。

文化活动浸润百姓心田间

“这可真有意思,我以后还要来学!”这几天,在大吴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书画活动室里,一场书画体验活动引得许多群众自发前来。在大吴书画协会会员的指导下,村民老刘也忍不住凑凑热闹,并带着孙子一起体验了一番,不禁感叹到:“现在在我们街道,不仅经常举办书画艺术展、文艺晚会,还有风筝节、广场舞、太极拳展演、送春联等活动,越来越热闹了!”

早在1996年,大吴街道就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民间文化之乡”,也是全市唯一的省级“民间艺术之乡”。在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大吴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充分利用文化优势,为辖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致力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廉洁”为主题的剪纸活动,让党员干部与群众欢聚一堂“剪纸化廉”,让清正廉洁的思想刻进心头脑海;太极拳推广展演活动,引领新时代老年生活新方式,为太极拳和武术爱好者提供了交流沟通的平台;“开笔礼”仪式,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引导了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不仅如此,大吴街道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建成七色鹿工作室、兴华武校等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使大吴街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更接地气、有特色、出亮点。

“开展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还给他们提供了展示文化技艺的舞台。”大吴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副所长李路告诉记者,如今,群众打麻将、闹矛盾的越来越少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成为了新主题。

2018年12月16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启动仪式在贾汪区举行,马庄村、小吴村、岐山村等地化身为欢乐的海洋,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和省、市的文艺志愿者不畏严寒,用精彩的文艺演出和贴心的文化服务与基层人民心手相连,为老百姓送来了欢乐与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与关怀。

“城乡文化对对碰”“我们的村晚”“舞动乡村”……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贾汪百姓直呼过瘾。如今的贾汪区,人与文化互动生长,文化浸润百姓心田,也成为时代进步的注脚。

以文化人,移风易俗。如今,设施健全的文化阵地、遍布城乡的文化队伍、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植根贾汪,以各种方式融入百姓生活,在百姓心中悄悄发芽、开花、结果,描绘出一幅幅环境美、人文美、风尚美的生动画卷。

传播文化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行动方向

◎本报评论员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文化不只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坐标,启迪心灵,激发能量。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关键,在于传播新思想,传承好文化,在广大农村夯实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平台根基,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营造淳朴厚道的乡风民风,引领基层群众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没有经验可以参考,如何讲好动人故事、传播主流声音?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前进。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之义。贾汪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突出亮点,就是精准把握了这一精髓要义,立足农村特色和农民实际,创新组织形式、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了田间地头,为百姓喜闻乐见、入脑入心,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使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的传播不能是强行植入,而应该“润物无声”;不能是强迫灌输,而是要“柔中带刚”。贾汪打破了以往宣传工作的思维定势,在文化传播的效能上下功夫,在机制、形式、场地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组建起区、镇两级13个新时代新思想宣传队,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村村行,在村民会议前、文艺演出前、电影放映前、跳广场舞前、升旗仪式后,让理论专家“深入全面讲”,基层干部、百姓名嘴“深入浅出讲”,文艺团体“喜闻乐见讲”,把宣讲团成员讲、精选有教育意义的节目演、群众应知应会有奖问答有机结合,把新思想新理论、惠民政策、法律知识等内容通过“讲+演+问”的形式深入人心。这样的文化传播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受群众欢迎、有显著效果,让百姓在参与各类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教育。

文化自信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贾汪的探索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贴近群众需求,在服务群众中引导和凝聚群众”的工作理念,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广大农村群众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导大家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引导大家多看主流、多看本质、多看光明面,才能不断坚定发展信心,树立起向上向善的文化导向,弘扬时代新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扎牢植正,促进基层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步迈进。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news/yaowen/2019-12-18/440710.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