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报融媒记者 吴兆飞 作为全国试点,贾汪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瞄准思想通、阵地通、资源通、民心通四个“通”,统筹设计、整合资源,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到村、进户、见人、走心。 和谐的乐曲多了,邻里的矛盾少了;幸福的笑容多了,消极的心态少了;群众的脑袋“富”起来了、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乡村民风淳起来了、村民民心聚起来了…… 如今,贾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成为引领乡风文明、培育新型农民、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平台、新载体,成为基层群众“富了脑袋、鼓了口袋”的新引擎。 新思想武装群众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是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是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是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 新时代的文明实践,百姓是主角,基层乡村是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只有多用百姓听得懂的乡音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开展文明传习,乡村的情感共鸣才会更加激越。 如何干?谁来干?在哪儿干? 贾汪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坚持用新思想武装群众大脑,用主流声音补钙群众主心骨,用主阵地打通“最后一公里”。 “制度优势要记牢,重点任务十三条。首先一条最重要,坚持完善党领导。四个意识要树牢,两个维护不动摇……”12月14日,在马庄文化礼堂,马庄农民乐团的8位姑娘正在排练快板作品,作品不仅节奏欢快,语言平实,将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三个坚持和完善”都写进作品。 “新农村大喇叭”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栏目板块;“百姓名嘴”志愿者已经达50多人,宣讲的内容连“天线”,接地气。 “‘讲+演+问’理论宣讲村居行活动”,是贾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品牌项目,志愿者们以“宣讲+文艺演出+互动问答”相互穿插的形式,通过故事、快板、琴书、歌曲等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让党的理论方针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贾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全区各类宣传教育平台,策划设置“学习进行时”专题专栏,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讲习团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让老百姓了解党和政府的工作,把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让村民来得了、坐得住、听得进。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如何打通群众工作“最后一公里”?贾汪区整合各部门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等“五平台”资源阵地,对基层7大类、13小类阵地进行资源整合,建设若干实践平台,每年列出工作计划,制度化、常态化开展活动。 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城乡联动,实现区、镇、村三级阵地全覆盖,14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300余个实践点,交织成为上下贯通的四级网络体系,为群众提供了学习新平台、教育新场所、服务新渠道,让群众重新找回归属感。 新文化陶冶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 “富脑袋”是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义,精神文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领域。贾汪区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程中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统领,结合乡村实际,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的期待。 立时代潮头,发时代之声。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必须要让文艺走进人民,才能发挥培根铸魂的作用,才能提升百姓的文化获得感。 自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贾汪区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扶持文艺团体,建设乡村文艺培训基地,招募草根文艺志愿者,引导文艺团队不断创作出既有正能量、又有感染力,既温润心灵、又启迪心智,既体现历史文化、又聚焦当代生活的文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