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7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安徽创新力量”,让代表、委员们倍感振奋。新的一年,我省如何加强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把更多创新链、产业链的“根”扎在安徽大地上?怎么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打造创新愉快的人才发展生态?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搭建平台攻关核心科技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速,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启动运行,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基本建成……2019年,我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球率先达到48个量子比特的光与冷原子量子计算与模拟由中国科技大学实现,全国首块自主研制的8.5代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在蚌埠下线,全国首次投产的自主研发动态随机存储芯片在合肥面世,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发的特种缓冲吸能材料成功应用于“嫦娥四号”,标志着我省原创性、首创性科技成果和产品获得重大突破。
“报告对于创新的重视,令人振奋,让人感动。推动安徽合肥、上海张江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频共振’,在合肥建设更多的大科学装置,必将加快提升安徽的创新能力,推动更多创新链、产业链扎根安徽。 ”省人大代表王英俭表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要筑牢基础研究这一科技创新的根基,谋划建设更多创新平台,吸引集聚人才资源;科技创新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来不得半点浮夸,科学家要沉下心来,注重积累,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
省政协委员吴强认为,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是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一环,“在现有科创平台基础上,要形成遍及全省的科创服务体系,密切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推出更多科技创新成果。 ”目前,我省在智能家电、新能源、工业机器人等方面具有产业优势,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要加强核心科技攻关,加大对发展高端处理器的资金支持力度,并设立安徽省处理器研究中心,吸纳一批高层次人才,加快打造集成电路创新高地。 ”省政协委员洪一说。
“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创新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 ”省人大代表刘志峰说,对于安徽而言,要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创新平台,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沿途下蛋”加快成果落地
“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才是最好的创新。 ”省人大代表董永东认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引导创新要逐步转变为市场引导创新。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而言,产品、平台、生态一个不能少。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促进量子科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更多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打造高可信软件验证平台等产业发展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组建更多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新型研发机构,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省政协委员韩东亚表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瓶颈,关键在于抓好技术转移机构。他建议,建立全省统一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平台,将全省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的各类创新需求,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等信息有效对接,做好信息发布、咨询策划、交易组织、交易鉴证、成果转化等服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资源的整合,相关部门还需要帮助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资源整合的专业服务机构和高质量的转化平台。”省政协委员刘先杰说。
“新型研发机构不仅要搭建桥梁,让成果与市场精准对接,打通从‘科学’到‘技术’的通道,而且还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探索独立的运行体制和机制,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为科技成果转化探出新路子。”省人大代表刘志峰说。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是我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该院巨灾科学中心获批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与应急管理部共建的消防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灾害事故调查中心,已开始“沿途下蛋”,成果在城市安全、消防安全、工业安全、应急管理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建议省政府统筹规划,建设全省城市安全运行综合监测中心,实现集约建设、互联共享、深度应用、省市联动,依靠科技提升城市安全防控的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省人大代表袁宏永说。“强大磁场”集聚天下英才
“健全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激励机制”“扶持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构筑起海内外英才向往汇聚的强大磁场”……《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重视创新人才、打造创新生态的论述,引起代表、委员们强烈共鸣。
“筑牢知识产权根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省政协委员韩永生介绍,2019年,我省新增发明专利1.37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7件。她认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健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服务体系,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对国家级高新区和省级重点园区开展知识产权供给服务,大力培育高价值核心专利,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到今年底,全省力争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8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6件。
“人才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省人大代表董永东表示,我省要争创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高端创新平台,吸引更多顶尖人才落户,让他们创新有平台、有舞台;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要加快人才培养和选拔,将技术和应用结合起来,既培养原始创新人才又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尽快将知识转化为价值。
G60科创走廊建设,使长三角地区科创驱动、融合发展、区域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也为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创造了便利条件。省政协委员郑永飞建议,加强G60科创走廊中合肥、芜湖、宣城三市与长三角高校院所的对接合作,建立协同创新平台;组织科技人才定期赴异地园区、高校挂职,促进沟通交流。省政协委员丁晓牧表示,要进一步加大与沪苏浙地区人才交流力度,实现优秀人才“更多走出去,更多请进来”。另外,要发挥我省人才优势,从政策上解除阻碍本省人才投身创新创业的制度壁垒。(记者 桂运安 殷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