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网(宋梅) 6月12日上午,“大美运河”运河沿线城市宣讲活动第一期《运河的前世今生》(历史文化篇)在淮北市隋唐运河古镇故乡饭店开讲。
本期讲座是以隋唐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为主题。主讲人是淮北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副馆长杨建华。
运河沿线城市宣讲由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大运河文化研究委员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张瀚文策划。本次宣讲的主办单位是:中国收藏家协会大运河文化研究专委会、淮北市博物馆、淮北隋唐运河古镇、淮北古陶瓷研究会。
杨建华,淮北市博物馆副馆长,文博专业副研究员,中国汉画学会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大运河文化研究会顾问,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安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考古学会理事。杨馆长围绕着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概念、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内涵、大运河开掘的原因及作用、大运河柳孜遗址的发掘、大运河柳孜遗址发掘成果的科学价值、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特征、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建设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隋唐大运河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南起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隋唐大运河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带动了沿岸城镇的发展,还具有政治、军事功能,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留存至今的隋唐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还在现在的水利资源开发、运河旅游、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既是我们认识大运河的重要资料,也是需要我们科学保护和永续传承的文化景观和遗产。
隋朝初年,从经济方面来看,北方地区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连年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粮食生产已经满足不了社会需要。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人饥。上幸洛阳,因令百姓就食。从官并淮见口赈给,不以官位为限”。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隋唐以来,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突出,因此打通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解决南北粮运问题,就成了统治阶级的当务之急。
随着大运河的开凿,一些沿岸城镇也跟着发展繁荣起来。自通济渠兴修之后,洛阳作为大运河南北两段的衔接点,成为南北经济交流和物资集散的枢纽。隋唐大运河沿线相关文化古迹,涉及桥梁、仓窖、民宅、古塔、城址等多种类型,遗存种类丰富,历史文化价值极高,与运河本体及沿线自然风光结合后,成为发展当地文化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支撑。如扬州在运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整合沿线生态资源,挖掘历史遗迹,串联人文景观,解读运河历史,努力打造一条水上文化长廊。目前已经打造了运河风光带,发展运河沿岸游览区,并提升拓展古城街区游,延伸了运河文化旅游。
安徽淮北也将依托隋唐大运河柳孜运河遗址,重点建设柳孜运河遗址公园景区。通过加强运河历史文化的学术性研究,构建运河文化产业,打造优秀文化旅游品牌,发展运河文化旅游,已经成为运河沿线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隋唐大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条文化长廊,汇聚着丰厚的历史、人文、经济、社会、民族风情,不仅为我国悠久文明古国提供了重要历史见证,继续推动着运河沿线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作为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心血、代表着一种精神力量的伟大工程,也成为当代构建社会和谐、提升民族向心力和自豪感的重要因素。对于今天的隋唐大运河,不仅要加大保护力度,加强对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同时也要加重对其历史科学、社会经济、文化价值方面的研究,发挥其作为文化景观和遗产在凝聚人心、推进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国民对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形成遗产保护传承和文化旅游、经济社会发展共赢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