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5日-10日,中央组织部、中央政策研究室、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在山东青岛莱西县联合召开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史称“莱西会议”。
莱西会议的重要成果,是通过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沉淀形成、向全国推广了“三配套”的莱西经验。即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搞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搞好民主政治配套建设;以集体经济为依托,搞好社会化服务配套建设。
莱西经验的核心要义是,着力强化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权、领导力、领导权威。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着重强调,发端于莱西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希望山东增强进取意识,勇探新路。
在莱西会议召开30周年之际,探索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新要求,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的莱西经验,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两个千千万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大包干”,将土地包产到户。这大大激发了长期以来被人民公社体制所压制的农民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祖国大地的粮仓就此充盈,农民收入空前增加。
但与此同时,村党组织由于不再享有资源的分配权,其在农民群众中的组织力、领导力有所下降,一些农民群众也开始疏离疏远村党组织。农民群众是村党组织的工作对象、服务对象,他们对村党组织的疏离疏远,直接导致村党组织运行的支持力不足、支撑力缺位。当时流行的顺口溜“包产到了户,不要党支部;分了责任田,管你党员不党员;党员不党员,只差五分钱”,就是对此的生动写照。
在此情势下,1990年的莱西会议,就是为集中研究解决这一问题而召开的会议;所形成的“三配套”莱西经验,就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产物。
莱西会议解决了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权“要不要”“能不能”的问题。30年后的今天,我们面临的则是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权“如何落地”的问题。这也是深化拓展莱西经验的基本走向。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领导乡村社会,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和范畴。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关键要靠村级党组织。村级党组织必须做到“打铁自身硬”,在结构框架、功能释放、制度设计、创新质感等方面确保与此相适应、相契合。
随着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通过土地流转、建设家庭农场、发展现代农业企业等对农村土地进行重新整合,已经是大势所趋。这意味着原有的以莱西会议为基础建构起来的村级党组织的组织结构、领导体制等,也必然要进行适应性变革。
进入新时代,适应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的需要、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村级党组织建设应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着力突出政治功能,努力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上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乡村振兴是涵盖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内的“五位一体”格局,其中组织振兴具有先导性、决定性作用。没有组织振兴,其他四个方面的振兴将会因缺乏组织领导、组织载体、组织推动等而难以落地。而乡村组织振兴,说到底就是总书记讲的“两个千千万万”,即“要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
留得住、生活好
莱西会议以来,由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所引发,当代中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带来乡村社会在生产方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生产方式上,“干的活”由土地为主到土地为辅。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经历了由统到分、由分到统的过程。在包产到户后的较长时间内,广大农民的生产方式就是种地、向土地要收益。但随着改革深化、扩大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等带来的农民进城潮,进城务工经商以获取劳务收入日益成为众多农民新的生产方式。相应地,务农种地不再是大多数农民主导性的生产方式,而是变成了辅助性方式。
就业方式上,“挣的钱”由依赖一元化就业到依托多元化就业。如,有的农民依然在种地,但已经不是习惯性的春种秋收,而是发展蔬菜大棚、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生态高效农业种植,更加注重“小农业”与“大市场”的对接;有的农民虽然依然居住在农村,但已经不再从事农业种植业,而是进入到农产品经纪人、农村电商、农村商业、畜牧养殖业、农产品流通和物流配送等领域;有的农民在农村投资办厂,从事个体或私营企业生产;有的农民继续进城务工经商,以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通过在城市打工、从事商业活动等解决就业。
生活方式上,很多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更加向往在城镇生活、希望在城镇安家。因此,消除农民进城在户籍、医保、教育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让愿意进城、有能力进城的农民进得去、住得下;同时,让愿意留在乡村的人也能够留得住、生活好,就是要着重研究解决的问题。
村级党组织能否让留在乡村的农民群体,特别是“38 61 99”群体,都能过上向往的美好生活、高质量生活,是否有能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的基本民生事务上有所作为,将事关其在乡村社会的领导效能。
最后,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行动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思想阵地受到来自宗教、民间信仰、邪教、宗族思想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侵蚀,如何在逐步富裕的过程中同步做好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是做好新时代农村工作的重要命题。这客观上要求村级党组织必须从筑牢乡村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入手,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守土担责”,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乡土化。
“三治融合”新格局
莱西会议后,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以巩固,对村里各种组织、各项工作、各项事业等均强化了领导权。
随着基层人民民主的发展、乡村社会的深度市场化,随着村民自治组织发育成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量涌现、乡村民营民办经济组织遍地开花、乡村自发性社会组织不断出现等,客观上要求党对乡村的领导方式由管理向治理转向,以逐步形成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着力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近年来,我们在农村党建中推行“三级联创”,按照“五个好”的标准,本着有人干事、有钱干事、有阵地干事的要求,大力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缺位失位的薄弱环节。特别是:
村级党员队伍老化,“三个党员五颗牙”的问题绝非笑谈;村级党员干部队伍能力本领不足,老干部“红而不专”、年轻干部“专而不很红”,真正符合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标准的高素质专业化农村干部数量严重不足;一些村级党组织反“四风”不得力、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不彻底;一些村级党组织贯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不得要领,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组织生活制度落地流于形式,党建工作整体水平低迷;一些村级党组织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综合能力有待提升,制定村庄规划和形成科学决策缺乏实质性突破、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创造性不足;一些村级党组织在处理与村民自治组织、与村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的关系上,不能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等。
这些村级党组织建设上的薄弱环节,不同程度掣肘着村级党组织治理功能的释放,也是我们站在莱西会议三十年的历史节点上,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莱西经验,三十年后再出发。让我们以领导乡村治理为目标导向、以解决治理难题为问题导向、以提升治理效能为价值导向,不断推进村级党组织治理性变革,使莱西经验在新时代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作者:张书林,系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