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本网资讯 > 正文

河南:“老中青”结合求解“谁来种地”之问

原标题:“老中青”结合求解“谁来种地”之问

 □本报记者 任国战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之甜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急需破解“谁来种地”难题。今年,我省第一产粮大县滑县将在135万亩高标准农田基础上,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耕地多了,种地的人够吗?在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趋势越发明显的背景下,如何吸引更多人到农村去?

 2月24日,正值春耕,记者在滑县采访三位不同年龄的农人,通过他们的故事,求解“谁来种地”之问。

 “90后”张国涛——科班出身创业劲头足

 “这是俺合作社加工的粉条、花生油。”2月24日,在滑县万古镇杜庄村焕永合作社,张国涛正在给包装好的农产品拍“特写”照片。

 张国涛今年28岁,两年前毕业于河南工业大学粮食工程专业,是焕永合作社职业经理人,负责市场推广。

 去年8月,听说这里招人,他背个小包来应聘。“国家接连出台这么多惠农政策,农村发展形势大好,我学的是粮食工程专业,想学以致用。”他说,当初心怀忐忑地问焕永合作社理事长,“我能行吗?”对方斩钉截铁地说:“你来吧,肯定行!”

 于是,他在大田里扎根。“农村大有可为,我愿意把我所学的知识回报农村。”张国涛说,下一步他不仅要把当地特色农产品推广到全国,还要把时下流行的高科技手段与传统农业结合起来,让农业“潮”起来。

 “80后”史瑞丰——毅然返乡带乡亲致富

 西装衬衣、金边眼镜、一口普通话。史瑞丰今年35岁,是滑县光明生态示范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工会主席、行政中心主任。

 2016年,在外打工多年的他,听说家乡有国企在招聘,就毅然辞职,返乡就业。当时,精准扶贫工作已全面展开,作为工会主席,他向公司提议,要加大对当地贫困户的帮扶力度。

 “当时滑县脱贫任务重,我是农民的儿子,咋能袖手旁观?”在他的建议下,公司在招聘工人时优先录用贫困人员。“我想帮乡亲们增加收入。”他说。

 这还不够。史瑞丰说,目前当地员工主要集中在赶牛、降温、挤奶等技术岗位,他希望有更多高层次人才,加入公司从事科研、管理等工作。

 “60后”魏凤梅——不辞辛苦当好“田保姆”

 一头花白而蓬乱的短发,戴黑边眼镜,脚蹬一双沾泥点的黑皮鞋。“最近气温波动较大,有的农户把握不好浇水时间,我天天往地里跑。”魏凤梅边说边打开手机微信,一会儿工夫没看,又有十几个老乡留言咨询。

 魏凤梅,58岁,是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从事农技服务30多年。从2005年起,该县开始在乡镇推行农业科技入户,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做技术指导。

 几十年如一日,魏凤梅“泡”在田间地头。全县20个乡镇、3个街道办,她跑过几十遍。不仅做农技服务,她还挨家挨户宣传新技术。

 最让魏凤梅头疼的是农技人才断层问题,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有43个农技员,平均年龄50岁。“中央才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希望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从我们手里接棒,让咱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技术对头,“农人”多了,农业发展步子才能更快。目前,全县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2家,种粮大户1296户,规模养殖户200多家,农民合作社3830家,各类家庭农场1365个,新型职业农民570人,大田里孕育出蓬勃动能。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news/yaowen/2021-03-01/448337.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