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气袅袅,豆香四溢,随着师傅手脚麻利地轻轻一捞,一张色泽金黄、薄如蝉翼的豆腐皮被顺势挑起。豆汁的鲜香,瞬间扑鼻而来。
这样的场景,对安徽红花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舒亚来说,再熟稔不过。
豆制品算得上是家喻户晓的传统食材,老家在云南石屏的舒亚,打小对豆制品就情有独钟。早在父辈那一代,家里就从事豆制品加工。
舒亚不远千里来到安徽固镇,过去被习惯认为“小、散、弱”的作坊加工,迈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路子。
“从当年的营生到今天的产业,不止是对自己的交代。”虽然出来闯荡十多年,但至今不改乡音的舒亚,一直觉得从事豆制品加工,更多是对父辈手艺的一种延续。
俯瞰安徽红花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人民网 张俊摄
小小一粒豆,薄薄一张皮。
看似并不起眼的传统工艺,如今在舒亚手里,被做得风生水起。凭借自身的执著,红花食品也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好粮油示范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走进红花食品的豆腐皮制作车间,蒸汽腾腾,处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只见厂房上空的巨型风扇不停转动,技术工人熟练地将凝结的豆浆膜一张张揭起。
“通过和浙江大学校企合作,设备升级改造后,不仅节能,还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产品品质。”安徽红花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泽民介绍道。
近年来,除了和浙江大学牵手合作,安徽红花食品还与安徽省农科院、安徽科技学院以及蚌埠学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在大豆种植、产品升级等领域均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这里的每一张豆腐皮的生产、每一款豆制品的加工都实现了清洁化、节能化,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健康食品。”王泽民说。
安徽红花食品有限公司新鲜挑出的豆皮。人民网 张俊摄
“豆制品之所以圈住了一群人的胃,是因为每一步都极其讲究。”虽是传统手艺,但在王泽民看来,制作流程一道也少不了、一道也马虎不得,“选豆、浸泡、磨浆、煮浆、挑皮、烘干、灯检、定型,一粒黄豆,摇身变成豆腐皮,足足需要花上36个小时。”
“挑皮是个技术活,结一张皮需要20分钟,挑的时候一定要快、准、稳,不能犹豫,否则就会黏住。”说起制作工艺,从豆制品销售端转做生产端的王泽民头头是道,挑完皮后灶台要再次加入豆浆混合均匀,不然浓浆结出来的皮太厚,影响口感和卖相。
王泽民告诉记者,确保原料品质是捞好一张豆腐皮的第一步。如今的红花食品,不仅拥有5000亩大豆种植基地,还通过农业托管模式耕种,实现了70%大豆原料的自给。依托红花食品产业化联合体,带动了固镇县6个种植合作社、26户家庭农场种植大豆。
安徽红花食品有限公司灯检车间,员工检测豆皮质量。人民网 张俊摄
“农产品必须建立产业链的延伸和深加工,才能提高附加值。”王泽民说,如今的红花食品,除了豆腐皮,还有云丝、腐竹、响铃卷等十多个豆制品种。这其中,最让王泽民称道的是去年研发的“豆巧酥”,刚推出就成爆款,当年单品销售额就达600余万元。
身为“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安徽红花食品有限公司如今年消耗大豆在1万吨左右,年产豆制品7000吨,去年产值达1.7亿元,产品更是远销江浙沪以及四川、广西等多个省份。
“我们的豆制品加工正走向规模化、工厂化和产业化,产品火了,受到认可,种植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的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豆香飘逸飨万家,对于企业的发展,舒亚的目光中透着一股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