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沿黄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近年来,山东省抢抓黄河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各地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今天,本报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经济发展篇,看山东省沿黄三地如何探索高质量特色发展之路。敬请关注。
办摸鱼节,壮大合作社……菏泽鄄城打造生态水产养殖产业带
黄河鲤鱼“跃”全国
诗经曰:“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大意为,想吃鱼,必须吃河中鲤鱼。在我国悠久的餐饮文化中,鲤鱼备受青睐。
“你看这个鱼,金鳞赤尾、体型梭长,这是黄河鲤鱼独有的特征,要是吃进嘴里,别提多香了。”在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杨屯村,成方连片的池塘映入眼帘,西胜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西胜坐在轮椅上,指着刚刚捕捞上来的黄河鲤鱼笑着说。
“我们的鲤鱼比普通鲤鱼贵一倍多。3至5斤的25元一斤,5至10斤的30元一斤,10斤以上的38元一斤,过几天价格还会上涨。”陈西胜说,他的鲤鱼价格之所以“高人一筹”,源于他“歪打正着”摸索出的“套养”模式。“我们村地处黄河低洼地,我就是借用了这一地理优势,引黄河水,搞起了水产养殖。”陈西胜告诉记者,最开始他养的是甲鱼,为了保证养殖甲鱼的质量,他模拟野生甲鱼的生长环境,以小鱼替代饲料进行喂养。也正是通过甲鱼和鲤鱼“套养”,让以前当“饲料”的鲤鱼,成了他致富的“法宝”。
他发现,通过“仿野生养殖”方式存活下来的鲤鱼,不仅体态梭长,肉质也是十分紧实鲜美。
看着“一路攀升”的鲤鱼价格,陈西胜随即转变经营思路,由养甲鱼为主变成养鲤鱼为主。目前他的基地共有8个鱼塘,近130亩的养殖水面。“一般的鱼塘每亩可养殖七八千斤,为了保证质量,我们每亩的养殖量控制在2000斤。”陈西胜说,借助沿黄的地理优势,目前养殖场的年产值达到了600多万元。
陈西胜也成了大家公认的养鱼能手,2015年,西胜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成员也由最初的几人发展到了如今的100多人。
为了让黄河鲤鱼“跳出”滩区,“跃向”全国各地,他通过引进密封技术,定制了活鱼真空袋,将刚出水的黄河鲤鱼放进袋里,充上氧气,可以存活3-5天,保证顾客拿到手的鲤鱼依旧活蹦乱跳。
陈西胜告诉记者,现在不光周边的群众因为鲤鱼受益了,就连基地四周的庄稼也尝到了“甜头”。这是为啥?
陈西胜说,为了保证鲤鱼的质量和养殖条件,每年鱼塘都要定期清淤,所以,清理出来的这些掺杂着鲤鱼和甲鱼粪便的泥水,成了周边庄稼最天然的肥料。
“一到清淤时,周边的村民便把池塘的泥水抽到地里浇庄稼。等到收获时,用泥水浇灌的庄稼明显要比其他的产量高。省里的专家说,这种‘反哺’农业的做法,解决了水产养殖的一个难题。”陈西胜说,现在基地周边近500亩的庄稼地都在用基地清理出来的泥水。
这几天,陈西胜正在筹备今年的摸鱼节。在前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陈西胜的鱼塘迎来前所未有的欢腾景象——鄄城县首届摸鱼节在此举办。数千名村民、游客集聚一起,参赛选手们穿着胶鞋,卷起裤腿,跳入水塘,对鱼儿进行“围、追、堵、截”,鱼塘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下一步,我准备建一个标准化的黄河鲤鱼良种繁殖基地,同时,再建一个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集吃喝玩乐为一体,吸纳更多的人来这里务工,也希望更多的人来我们黄河滩区吃黄河鲤鱼。”陈西胜笑着说,今年的鲤鱼行情比去年还要好,又是一个丰收年。
近年来,菏泽市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立足特色资源,推进生态水产养殖,把我国四大名鱼之一的黄河鲤鱼,养成了滩区群众的“致富鱼”。
鄄城县水产服务中心技术站站长陈和平告诉记者,黄河滩区现有水产养殖面积2600亩,除了旧城镇西胜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小龙虾和河蟹为主养品种的左营乡俊泰养殖种植合作社,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养殖面积已由最初70亩扩大至100亩,发展势头良好。
“针对水产养殖,下一步,鄄城县立足资源优势,把黄河水资源利用作为重点,结合滩区实际,通过新建、改造、修复沿黄地区池塘,配套各池塘的进排水系统、生产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在沿黄乡镇打造生态水产养殖产业带,将无公害鲤鱼、无公害甲鱼等黄河特色水产养殖品牌推向全国。”陈和平说。(蒋鑫 王兆锋 房正)
黄河水带来丰富矿物质,聊城东阿大力发展“阿胶+”大健康产业
“老字号”焕新活力
聊城沿黄60公里,其中57公里分布在东阿县,滚滚黄河水滋养了这片土地,更给这里的地下水带来了丰富的矿物质。东阿水与驴皮开始在这里相遇。
5月12日,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阿阿胶)与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利用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产品开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创新研发中心与产业基地,重点将陆源与海源产品结合,形成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和系列特色产品。
作为东阿县阿胶医养健康产业的龙头企业,东阿阿胶在新产品研发上不断推陈出新,多款新产品可满足不同年龄受众的需求,让这家“中华老字号”企业渐趋年轻化。
传统阿胶养血、滋阴、润燥,临床使用很广泛,但也面临着滋腻等问题,让很多患者无法很好地使用,临床医生迫切需要阿胶的改良产品。去年下半年,东阿阿胶“阿胶珠”饮片的上市就有效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作为道地药材的升级版,这款“阿胶珠”既可单独入药,也可多味配伍。
除了推出多种“阿胶+”的混搭吃法外,东阿阿胶还依托核心技术持续推出更易于年轻人接受的新产品。前不久,东阿阿胶上市的新款东阿阿胶粉应用了低温真空带式干燥技术和阿胶原粉制备方法两项核心专利技术,省去了传统工艺的晾胶、切胶等耗费大量时间、人力的工序,缩短了工艺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
“新款阿胶粉不仅口感细腻也更易于人体吸收,消费者反馈良好。这项工艺还获得了两项‘中国专利优秀奖’。”东阿阿胶相关负责人表示。
东阿阿胶的不断发展壮大只是当地不断做大医养健康产业的一个缩影。阿胶康养产业是东阿县的主导产业,为助力产业提质增效,去年,东阿县广纳优秀青年人才组建了阿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全力为阿胶产业集群服务。
华润生物产业园是东阿县大健康产业的一颗“明珠”。在产业园建设现场,记者看到,综合楼主体结构已经完工,即将进入装修阶段,今年11月即可进驻,原液车间和制剂车间主体结构建设进入尾声,5月底即将封顶。
华润昂德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目前在生产药品有3个,待华润生物产业园建成后,华润医药板块的其余16个在研药品将转移过来,5至10年将再造一个“东阿阿胶”。
记者了解到,在东阿经济开发区,除了华润生物产业园,还有常青藤生物产业园、辰康药业、澳润制药等二十多个大健康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广东先康达生物科技、武汉红桃K等15家药企已经落户或准备落户,瑞通立、百杰依、佳林豪、度拉糖肽等130多个“药字号”产品正在或即将投入生产,东阿“阿胶+”大健康产业雏形已经初现,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集聚化集群化态势加速形成。(高田 侯昌明 题辉)
滨州各县加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黄河水直引到地头
粮田“美容”变良田
程芃芃 李乐 王军
“随时可以浇水,几十米的输水带就够了,带子从道路下预埋的管子里铺到麦田。以前小麦亩产600斤左右,现在超过900斤。”近日,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农民张振详不用再为小麦浇水发愁了,麦田旁边的沟渠里已经有了足够的黄河水。
吕艺镇地处黄河打渔张灌区末梢,往年,黄河水过不来,小麦春灌主要依靠地下水。每年这时候,很多输水带会铺在路面上,村道上的三轮车、拖拉机碾压后,输水带破裂漏水,导致村道泥泞不堪。如今,沟渠里水量充足,道路宽阔,两侧还有海棠和白蜡树。
记者了解到,吕艺镇有1.8万亩土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水、土、田、林、路等综合治理,实现沟深路畅,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一批中低产田变成高产稳产田。“清淤整治后,沟渠蓄水能力大大增加,每个沟渠都互相连通。今年从打渔张灌区二干渠引来了黄河水,这片麦田已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吕艺镇水利站站长郑立全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还为土地流转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解决了土地流转中面临的农田土地规模小、分散、碎片化等难题。记者了解到,在博兴县,当地适宜流转土地51.6万亩,已流转38.7万亩,土地流转率为75%。
“原先俺们村浇地就是用送水带,一铺好几百米,浇一次地都累得腰酸腿疼。”4月23日,惠民县孙武街道骆家村村民张秀芹看着汩汩黄河水通过新砌的管道流进麦田,高兴地对记者说,“管子直接铺设到地头上,在沟边上也建上了泵站,太方便了!”
“项目区进得去、转得开、出得来,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桥涵闸等配套齐全,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业基础设施完善配套的高产高效粮食生产示范基地。”惠民县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建设股股长陈文祥说,“建成后,预计亩均年可增产120公斤,不但农民实现增收,同时也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无棣县车王镇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到处是热火朝天忙建设的场景。这是该镇总投资2775万元的1.8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过去,车王镇部分耕地分割细碎,水利设施短缺,土壤盐碱化严重,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农业收入较低。为此,该镇通过土地平整“整村推进”模式,全力打造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20个村的1.85万亩农田直接受益。通过土地平整,实现了单户土地集中,方便机械化作业和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项目的实施还为整个项目区做了一次“美容”——土地连片,地势平坦,机耕路、排水沟、配套建筑物有序分布。
近年来,滨州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截至2020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0万亩,粮食产能提高10%以上。
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滨州市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和涉农企业、单位等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运行管护,探索建立委托养护、合同养护、承包养护等管护新模式,构建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及专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长效管护机制。据测算,目前滨州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每亩可节省灌溉成本约50%、节约工时至少4个、粮食亩产增加200-300斤。
下一步,滨州市力争打造两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实现县域内适宜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耕地基本覆盖;力争2022年前把30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00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打造全市粮食生产核心区。(蒋鑫 王兆锋 高田 程芃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