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021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召开之际
元荡慢行景观桥俯瞰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供图
初夏时节,溧阳天目湖风景区,峰峦叠翠,田园似锦,碧水澄澈。
这里是苏皖合作示范区,也是一块展开跨省生态合作的制度“试验田”。江苏溧阳与邻近的安徽宣城郎溪、广德等地,以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为平台,正在开展生态环境的共保联治,试图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制度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协同路径。
苏州吴江、上海青浦交界处的元荡湖上,一座元荡慢行景观桥宛若凌空飞舞的绸带,实现了两地间的步行跨越,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地理标识。在这座桥的建设过程中,吴江区行政审批局探索“委托审批”模式,和上海有关方面携手以“规划一张图、计划一张表、标准一把尺、机制一体化”为目标,完成了这个跨行政区域合作的项目。
风至自灵动,策高当行远。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聚焦“一体化”“高质量”的创新实践正越来越多。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江苏与沪浙皖等兄弟省市紧密协同,当好长三角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有力推动者和坚定执行者,努力在服务发展大局、贯彻国家战略中展现江苏担当、作出江苏贡献。
一体化制度创新输入发展动能
2020年4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出台,明确了江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点任务、重要事项,此后江苏牢牢扭住制度创新这个“牛鼻子”,制定“任务书”“线路图”,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和路径模式取得丰硕成果。
连通、贯通、融通……一项项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壁垒实现“纵深进击”——
为推进长三角交通运输标准一体化建设,江苏推动制定首项长三角区域地方标准《船舶水污染物内河接收设施配置规范》,为长三角区域内河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设施的配置提供依据,实现长三角港航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交通强国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为实现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江苏推动构建江浙沪生态治理合作机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水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推进太湖流域绿色发展,协同推进清淤捞藻、湿地建设等工程,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生态治理新格局。
联建、联动、联合……一个个一体化制度创新理念,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引擎”——
为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江苏开通长三角“一网通办”线下专窗办理点,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对接长三角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努力实现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通办和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
为建立健全长三角执法协作沟通机制,江苏对接交流浙江“公平在线”平台,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形成长三角市场监管执法合力,继续深化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推动市场秩序一体化;建立《长江禁捕打非断链专项行动长三角地区市场监管联动执法工作机制》,加强监管执法协作。
共管、共享、共赢……一次次一体化制度创新实践,催生托举高质量发展的“平安大厦”——
携手编织“治安网络”。着力推动长三角区域警务一体化发展,建立区域警务合作工作专班,主动融入“数字长三角”“智慧城市”“一网通办”等建设大局,加快推进警务数据融合共享,推动情报指挥联勤、社会治安防控一体化;开发建设“苏证通”,为群众提供权威、可信、安全的自然人网上身份认证,为推动长三角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提供“公安方案”。
携手构建“平安大厦”。与兄弟省市建立灾害事故联防联控协同机制,完善研究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联合管控、安全生产执法联动、重特大关联事故灾害信息共享、应急物资共用共享协调、应急管理数字化协同、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常态化运行等应急管理协同发展机制。
一体化项目联建增添民生福祉
民生暖色,折射高质量发展的成色。锚定基本民生这颗“定盘星”,江苏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推进一体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标准化和便利化,推动社保、就医、养老、教育、文旅等领域共建共享,让广大群众在更多“一卡通”“一证通”“一章通”“一网通”中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发展更有温度、民生更有厚度。
解民生之忧,借助长三角一体化的机遇,江苏着力补齐服务短板,为百姓带来安全感、满足感——
联手解决“难点”。江苏开展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促进长三角地区养老服务企业交流互动、资源共享、模式创新,签约一批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项目,举办江苏国际养老服务博览会,共同成立长三角养老协会联合体,推动长三角地区养老服务资源互惠共享。
携手打通“堵点”。江苏率先推进跨省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试点,推行长三角地区跨省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一网通办”,协同推进价格管理和招标采购长三角一体化探索,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互联互通机制,加强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和价格规范的衔接。
纾民生之困,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的平台,江苏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为群众带来便捷感、获得感——
共画“民生图”。江苏积极推动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落地,实现跨地区购房信息协查、异地贷款证明信息互认,并拟牵头会同相关省市研究制定长三角地区失业保险合作协议,对劳动者参保转移接续、待遇核定享受等方面统一服务事项,形成制度化保障。
共谱“民生曲”。江苏推进长三角区域教育一体化协商共进机制建设,实现了跨省中职学校招生、跨省中高职贯通培养两个“全国首次”,在疫情爆发初期线上教学,稳慎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学复课,推进一批江苏高校与兄弟省市高校联合申报课题、共享大型仪器设备、共同开展科技攻关, 联合搭建科研创新平台,支持长三角地区用好学分银行机制,因地制宜探索高等教育学分和学习成果互认。
谋民生之利,乘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江苏不断拓展服务网络,使百姓增加幸福感、成就感——
实现发展“抱团效应”。江苏参与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2020年作为联盟轮值省,举办“畅游长三角·美好新感受”主题游活动,三省一市文旅部门联合发布60条长三角“高铁+”旅游产品线路、6条长三角“高铁+”跨省主题游线路,共同成立“长三角旅游推广联盟”,深度开掘长三角红色、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签署长三角客源互送合作协议,推动构建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机制。
释放发展“融合红利”。加快推动上海虹桥枢纽与苏州高铁北站打造复合枢纽等一批交通工程,谋划连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城际铁路、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等多层次的交通体系,通过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步伐,营造“同城效应”提升生活幸福指数。
一体化区域联动发挥优势特长
江苏的优势在于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如何扬己之长,江苏有清晰的定位和路径:做强特色,更充分释放能量,最大限度为长三角一体化拉长长板、贡献优势。
苏州相城区在上海虹桥商务核心区购置两幢楼宇,布局虹桥相城大厦,建设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加强高端科创资源对接;无锡引进的南山车联网小镇,与上海虹桥、嘉定等区域已签署相关协议,与南京、苏州等地300多家企业展开产业合作;在南京等地,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示范和创新发展方兴未艾……
随着物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一批批现代产业集群,长三角智能驾驶产业示范区等一座座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的产业平台相继崛起,江苏大力推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优势特长提升高质量发展的能级。
局部一体化先行,加强都市圈协作,是助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有效路径,江苏以此为突破口加强省内全域和毗邻地区的规划衔接、产业联动、资源共享,通过地理破界、资源破界,构建区域联动协作的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0年4月,首届苏锡常一体化合作峰会在苏州召开,三市共同签署《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按下江苏省内全域“抱团发展”加速键;2021年3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后,苏皖两省正式印发《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在瞄准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全国同城化发展样板区和高品质宜居生活圈”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促进产业分工协作、推进省级毗邻区一体化发展。
此外,江苏推动建设宁马宁滁跨界一体化示范区,支持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推进公共服务共享和跨界生态资源共保;同时,推广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开发管理模式,推动建设苏宿工业园区,开展江苏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启动宁淮特别合作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建设工作,实现跨区产业协作统一谋划、一体部署、共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