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本网资讯 > 正文

“产业数字化”全国第三,山东如何走好数字经济“大棋局”

原标题:理上网来丨“产业数字化”全国第三,山东如何走好数字经济“大棋局”

近期,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发布《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20年)》(以下简称《报告》)。根据评估结果,山东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位居全国第七位,并且在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信息产业核心赛道科研攻关以及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数字经济是数字强国和数字强省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在反映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方面,《报告》显示,山东产业数字化水平位居全国第三位,数字产业化则未进入全国前十。

深入推进数字强省战略,山东急需找准比较优势,加强顶层设计,锻长板、补短板,以实际行动推动数字“两化”深度融合,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之路,努力塑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山东“产业数字化”为何领先?产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广阔

数字技术的最大价值,在于和具体应用领域的结合。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实现重大突破,推动数据、算力、算法等成为新型生产资料与生产工具,甚至改变了传统生产关系。

但随着技术推广的不断深入,“应用场景”成为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各省都在争相总结推广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即可说明各地已充分意识到该问题,并希望利用政府力量来加速推进这一进程。

山东在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人口规模方面,最新数据显示,山东总人口超过1亿,仅次于广东。在产业基础方面,山东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和197个工业中类、526个工业小类,是全国门类最齐全、结构最完备、产业链最完整的工业大省。

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消费总量,雄厚的产业基础及完善的工业体系,为数字化集成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基于此,2019年山东聚焦“十强”产业,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推进机制,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优势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创新、协同发展。

其中,山东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发展作为主战场,通过实施智能制造“1+N”带动提升行动及工业互联网“个十百”工程等,全方位推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截至目前,山东两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已达62.4,居全国第2位;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连续入选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并培育建成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平台,全省约15%的规上企业已应用工业互联网。

此次《报告》显示,山东产业数字化水平位居全国第三位,并形成了“一批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和标杆”,充分证明山东产业数字化发展成效显著。未来,我省应进一步强化这一战略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努力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山东在“数字产业化”方面存在一定短板,急需迎头赶上

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报告》显示,虽然在该领域山东具有部分比较优势,但并未像产业数字化那样全面且明显。其中,信息技术产业水平和信息服务应用水平均未进入全国前十,可以说,数字产业化发展存在一定短板。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我省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仍显偏弱。

以人工智能为例,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发布的《2020人工智能中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显示,山东仅有浪潮一家入围专利申请量前十名,而授权量方面则没有一家入围;

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自动驾驶、知识图谱、智能推荐、交通大数据等核心分支领域,我省也没有一家单位能够进入全国前十。

因此,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我省如果不能迎头赶上,则可能会在这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处于不利地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数字产业化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数字经济总体实力,而其深层次影响,则更需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制约我省数字产业规模扩张及能力提升。数字产业化的实质,是数字技术通过赋能传统产业发展来实现自身产业化过程。因此,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共生关系。如果我省数字产业无法依托强大的应用场景优势获得跨越式发展,那么这一市场将会被外来者迅速抢占,从而使我省本就不具备优势的数字产业进一步萎缩,进而影响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能力。

影响我省数字产业生态构建及高端发展。数字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将会制约人才、技术、平台、资本等高端要素向我省集聚,难以形成良好产业生态,阻碍数字产业向价值链更高端攀升。比如,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我省互联网类企业整体实力不强,而省外龙头企业来山东设立分支机构的目的,大都是市场营销推广,致使我省每年培养的大量优秀人才外流。

削弱我省产业链优势及价值链治理能力。数字化时代,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是数据,且平台化的数字化发展趋势致使“谁拥有了数据,谁就掌握了行业发展的制高点”。由于各行业工艺参数千差万别,难以形成统一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使得我省重点产业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展较慢,难以有效汇集行业大数据,使其在数字化时代难以继续保持产业链主导地位及价值链治理能力。

与之相较,很多地方已在多个领域开始了布局,占据先机。比如,在装备制造领域,三一重工打造的“树根互联”,围绕自身产业链,已经建成14个行业云平台,带动产业链大批上下游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另外,宝钢正全力打造钢铁行业大数据中心基础平台,石化盈科也在构建化工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等。

协同推进数字“两化”,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步伐

客观地说,山东在数字经济发展领域,既有明显优势,也存在突出短板。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应在积极落实已有战略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未来发展方向及策略,制定出台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努力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数字化转型示范样板打造,加快行业配套标准体系建设。

数字化转型作为一项新生事物,目前大部分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不确定性造成大部分主体不敢参与,致使全社会数字化转型步伐还不够快。

对此,有必要在全省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优秀产品、解决方案以及应用场景征集及筛选,切实打造一批示范样板,或争取一批国家级重大成果到我省开展试验示范,形成更多可推广的应用场景,并形成完善的行业配套标准体系,以标准引领,为参与转型的各类主体提供指导。

大力推动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非数字原生企业数字化赋能能力。如上文分析,非数字原生企业由于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在完成自身数字化转型后,能够迅速形成服务行业的能力。

应充分发挥我省重点龙头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优势,推动其加快行业大数据中心及平台的建设,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将其数字化转型业务分拆,由行业龙头企业向行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转型,进一步提升其在数字化浪潮中的行业引领作用,持续保持行业竞争优势。

如此,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我省产业数字化的优势,同时也可以弥补我省数字产业化水平不高的不足。

加强数字领域高端人才集聚与培养,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力量。

一方面,加强数字化相关领域高端人才集聚,以重大研发任务和基础平台建设为载体,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积极举办顶级学术会议和比赛,鼓励引导人才和团队加强与全球顶尖研究机构合作互动;联合国内知名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增强高层次人才自我供给能力。

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更依赖资本市场。可借鉴“合肥模式”,以尊重市场规律为前提,把投资引领培育产业放在第一位,找准市场需求、遵循产业逻辑,巧用资本市场以小博大,并按照“筹集-投入-退出”机制进行全过程把控。

着力推进战略性资源争取与建设,提升我省数字化区域服务能力。

数字经济领域重大战略资源,尤其是国家级战略资源,对集聚高端要素、支撑产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在当前大力发展新型基础设施的背景下,我省应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扩容及更多二级节点接入,争取国家级行业数据中心布局,支持人工智能超高速计算中心建设,积极打造省级区块链主干网运营体系等。

此外,在创新基础设施方面,应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重组省重点实验室,重点培育建成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支持力度,争取升级为国家级创新平台。

最后,探索组建数字化转型服务联盟,不断完善我省数字产业发展生态。

数字经济时代,不再是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而是生态与生态之间的比拼,企业需要借助更加专业和中立的组织或平台,对接细分领域内的其他优质资源和专业机构。

为进一步提升数字产业化水平,支持本土数字化赋能企业快速成长,我省应探索组建数字化转型服务联盟,通过整合全省各领域优势企业,加强统筹协作,开展创新攻关,为政府、企业提供一站式数字化转型集成解决方案,共同打造高效、安全、闭环的数字产业生态环境。

(作者:白全民 李晔,单位: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news/yaowen/2021-06-02/449507.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