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山东第三次国土调查(简称“三调”)成果对外发布,亮出了山东国土资源家底。数据显示,山东有耕地9692.80万亩,园地1893.56万亩,林地3908.02万亩,草地352.83万亩,湿地369.37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209.72万亩,交通运输用地669.61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988.03万亩。
作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的基本依据,“三调”查清国土利用状况是第一步。接下来,成果应用会是重头。从“查清”到“用好”,从山东的打算看,耕地保护、生态建设、节约集约将是关键词。
国土调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全面及时准确掌握国土利用状况和资源家底,对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等都对国土调查数据提出了更高要求。
适应变化和要求,“三调” 将以往的“土地调查”调整为“国土调查”,查清了各类国土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和边界。统一了陆海分界、明晰了林草分类标准、细化了城镇村建设用地分类,并将“湿地”列为一级地类。调查还把耕地变为其他农用地的情况,按恢复耕种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区分和标注。这些调整和改变,让我们为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的监管、“多规合一”的实现等夯实基础,为有效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的管制,更好优化国土开发的格局提供依据。
“三调”成果丰硕,全面客观反映了山东的国土利用状况,同时也反映出山东在耕地保护、生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在成果应用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
守牢耕地红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三调”结果显示,山东耕地减少1809.63万亩。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带来的双重用地压力需要正视,但依然要始终绷紧耕地保护这根弦,守牢耕地红线。山东将以“三调”成果为基数和底图,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
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三调”结果显示山东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合计净增加了1128.90万亩,可以看出生态建设上取得的积极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生态格局仍需调整优化的问题。山东将在“三调”形成的数据库基础上,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布局。对“三调”发现的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逐步进行调整。
提高用地效率,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三调”结果显示山东的建设用地的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基本适应,但仍存在粗放利用的问题。下一步山东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规划管控。对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落实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全面提升各类园区集约用地水平。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土地。
山东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工业大省,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所带来的土地供需矛盾在未来还将持续存在。也正因为此,高效、合理、科学应用“三调”成果对山东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加强“三调”成果的共享应用,把“三调”成果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相关专项规划的统一基数、统一地图,将为山东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带来极大助力。由此看去,“三调”成果的公布不是终点,开启的恰恰是“三调”成果应用的重要起点。(陈晓婉 齐淮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