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出台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我省中心区城市人均GDP基本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
1月4日,在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北岸施工现场,中铁大桥局四公司施工人员在进行打桩作业。这是铜陵市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实现跨江发展的重要工程,也是铜陵建市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 本报通讯员 过仕宁 摄
“十四五”期间,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安徽如何展现新作为?怎样与沪苏浙先发地区对标对表?近日,《安徽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行动方案》出台,其中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任务与路径措施。
“到2025年,中心区城市人均GDP基本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全省人均GDP与沪苏浙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8%左右,铁路网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4.85公里/百平方公里”……《方案》提出了安徽“十四五”一体化发展的“路线图”,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城镇化等多方面,其中还不乏一些民生领域指标,如“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8岁。”
怎样实现这些目标?《方案》提出了30多项具体任务。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方面,安徽省将立足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在促消费、提升外贸等方面发力。比如共同举办全国消费促进月、“五五购物节”、长三角老字号博览会等活动,协力打造一批长三角重点商圈,共建“满意消费长三角”;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对接海外仓龙头企业,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中欧班列节点城市共建长三角公共海外仓集散中心等。
区域协调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在这一方面《方案》着重围绕“补短板”和“强链接”提出了多项部署。比如围绕皖北振兴发展,将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新一轮南北合作共建,谋划一批适合系统投资、区域投资、产业链投资等重大项目,促进项目同步、项目互动、项目协同;围绕“五个区块链接”,将规划建设“一地六县”长三角产业集中合作区,打造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样板区、新兴产业集中发展区、生态型产城融合先行区、一体化合作发展体制机制试验区和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基地等。围绕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将推动与沪苏浙品牌园区、龙头企业、产业基金、专业团队全方位对接合作,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条件、配套服务功能和产业承载能力。
产业合作,是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任务,“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将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推进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以协同创新为例,安徽省将加快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推进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建立国家实验室联建机制,加强与之江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省级实验室合作,构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室”链条。同时,扩容升级科技创新“攻尖”计划,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计划,共同承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更多安徽人将享受一体化发展的红利。《方案》提出,将协同推进长三角地区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社会保险异地办理和门诊费用双向结算,搭建长三角区域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共享平台,探索成立区域公共创业服务联盟。
未来,长三角的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资源将进一步实现共享。在教育领域,安徽省将依托校长及教师培训联动平台加强基础教育合作交流,积极引入沪苏浙优质职教资源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推动在皖设立分支机构;在医疗领域,将在儿科、肿瘤、心血管、创伤、神经、呼吸等领域,加强与沪苏浙高水平医院合作;在公共服务方面,将继续完善全省居民服务“一卡通”管理平台,推进实现长三角地区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实现“同城待遇”。(王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