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本网资讯 > 正文

“四手联弹” 奏出长三角一体化新乐章

近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深化“四手联弹”,携手合作发展,在一体化发展方面交出一份亮丽新答卷。安徽积极落实重点协同事项,完善合作发展机制,在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彰显“安徽作为”,贡献“安徽力量”。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来自安徽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一重大战略,围绕在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更好彰显“安徽作为”等话题,各抒己见,共话未来。

发挥创新优势、深化产业协同,携手打造互利共赢产业链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安徽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安徽如何发挥创新优势,联合沪苏浙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合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科技创新是安徽的优势之一,我们拥有一大批重点科研院所、高校和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基础厚实,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学院副院长卢平表示,要聚焦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用好安徽科技创新优势,深化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共建一批高水平创新高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增强高水平科技供给能力,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产业合作,是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任务。近年来,安徽省联合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协同建立长三角车联网、大数据等产业联盟,布局建设首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当前,制造业在围绕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过程中,要更注重资源要素的重新整合、有效利用,一些行业的商业模式、生产模式、合作模式等需要重新构建。”全国政协委员许礼进说。他认为,对于关乎国家战略、国家安全层面的关键核心技术,要做好顶层设计,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合理安排各区域各省份的分工与协同,既不能让各区域各省份一哄而上浪费资源,又不能由于“骨头难啃”无区域无省份问津。

许礼进建议,对于各行业央企、龙头企业,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的首台(套)率先使用,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从而普及到全行业。对于产业集聚区的中小企业,由于创新资源不够,建议搭建公共平台,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例如,新一轮的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中,广大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集中建设“智能共享制造”平台,由智能共享工厂集中提供制造服务,加速集聚区众多中小企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型升级。

发挥毗邻优势、落实帮扶政策,共建紧密的“区块链接”

强化“区块链接”建设,全方位加强城与城、区与区、产业与产业、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密切联系,成为促进安徽与沪苏浙等高对接的战略支点。其中,省际毗邻地区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安徽省积极建设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在长三角率先出台“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支持政策,宁滁、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揭牌成立。

区位优势要变成发展优势,“好邻居”更要变为“好伙伴”“好队友”。全国人大代表、滁州市委书记许继伟说,滁州是“皖东门户”,与南京毗邻,是安徽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之一。要发挥地缘毗邻区位优势,建立多层合作机制,推动合作发展。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滁州主动作为,全力加快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新型功能区建设,与南京建立多层多级定期互访机制,双方共编规划,完成国土空间等规划编制;共设基金,组建平台公司和产业发展基金;共建产业园,浦口—南谯合作产业园纳入南京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规划建设区,江北新区与来安县共建生命健康产业园;目前,启动区一期近10平方公里路网框架全面拉开、项目完成布局,二期约14平方公里启动建设。

“我们将着力在思想理念、工作机制、产业发展、创新能力、营商环境等方面对标对表沪苏浙,积极在推进一体化发展大格局中借势借力,拉升标杆、奋勇争先,当好一体化发展的主力军,推动各项工作争进位、走在前。”许继伟说。

去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其中提出,沪苏浙城市(城区)与安徽8个地市开展结对合作帮扶。

围绕落实好国家结对合作帮扶政策,来自宿州的全国政协委员许启金认为,长三角迫切需要构建新型产业人才体系,结对帮扶城市要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和高技能人才共享平台,共同培训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他表示,近年来,三省一市已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立功竞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劳动竞赛,以及燃气、电力、城市轨道交通等行业和网络安全攻防技能竞赛等,建立长三角工匠选树联动机制,推荐优秀工匠人才参加“长三角大工匠”评选。

许启金建议,结对城市要在专业人才培训合作上,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公共实训基地等共建,共同培养实用性的技术技能人才,推进职称、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学时互认。未来,会有更多劳模工匠和职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加强共建共享、释放民生红利,提升长三角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一卡通办”“一卡通行”“一卡通结”“一卡通游”……近年来,三省一市加强互联互通,补齐民生短板,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交通、医保、教育,到看不见的制度协同、联手、重建,更多长三角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一体化发展的红利。

如何在公共服务共享上接续发力?全国政协委员汪利民认为,作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意义重大。“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一体化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一体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汪利民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省一市在教育、医疗、公积金办理等公共服务领域协同发力,一批民生事项实现高效办理。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从住院费用拓宽到门诊费用,从垫付报销发展到无卡直接结算;“一枚公章管审批”使得流程再造,跨省出行断点快速打通;户口迁移从群众“来回跑”到实现“网上办”;只要轻点鼠标或手机,即可在家办理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申领等高频服务事项。

全国人大代表贺懋燮表示,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将进一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大力推进区域发展、建筑市场、营商环境、行业标准“四个一体化”,落实“一网一门一次”制度,拓展“7×24小时不打烊”服务,推动更多事项在更大范围内“一屏通办”“跨省通办”,有序推进长三角住房公积金更多业务“一网通办”。(王弘毅 范孝东 朱胜利 张岳 李浩)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news/yaowen/2022-03-11/452888.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