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本网资讯 > 正文

投资安徽何以成“风口”?

——写在“投资安徽行”2024年主旨发布大会召开之际
一个月前,渣打银行合肥分行开业。这是世界500强渣打集团近9年来首次在国内新开设省级分行。“安徽是中国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标杆区域之一。”渣打银行(中国)行长张晓蕾说。

  截至今年3月,安徽省制造业投资已连续26个月保持18%以上的增速;人民币贷款余额已经连续16个月保持14%以上的增速、连续16个月保持全国第一。同时,安徽也是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净流入的省份。

  “投资安徽,真的行!”在越来越多有眼光的企业家眼中,安徽已经成为最佳投资省份的代名词。

  作为现象级省份的安徽,不是几个企业的传奇故事就能成就的。弄明白其中的逻辑,才有意义。

  因为,传奇不可复制,而逻辑则可持续。

  加速起势的发展风口

  善弈者谋势。

  对欲成大事的企业家、投资者来说,这尤为重要。

  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航道,正处于增长潜力持续释放阶段。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安徽是这个板块的重要一员。

  看全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看安徽,处于长三角和中西部“两个扇面”交汇点的安徽,必然是构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国家高铁路网总体规划是八纵八横,其中两纵三横5个通道、10条路网干线经过安徽;

  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的区域内集中了中国约35%的人口和40%的消费市场;

  安徽的交通物流条件快速改善,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还建成了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已经正式通航的江淮运河;

  ……

  这一切都大大提升了安徽在中国经济地理中的价值。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正在转化为通江达海、左右逢源的发展优势。

  追本溯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的叠加,连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加持,把安徽推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风口”。

  数据是最直观的印证。

  过去十年是安徽跨越发展的十年:

  安徽经济总量从1.9万亿元增加到去年的4.7万亿元,十年间连跨了三个万亿元级台阶;

  在我国的经济版图上,实现了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

  安徽的规模以上工业营收从3.3万亿元增加到5.1万亿元,已成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和制造业大省。

  随着经济实力变化的,还有人口迁移的悄然改变。

  曾经的劳务输出大省,已成为人口净流入省份。

  省外到安徽就业的人越来越多,安徽人选择在省内就业的越来越多。去年合肥市的人口净增了21.9万人,在长三角城市中位居第一。

  人口迁移的变化,折射并顺应了新时代的伟大变革。

  这里深藏着每一个人的朴素认知:哪里发展势头好,就会去哪里;哪里就业机会多、就业质量高、薪酬待遇好、创业机会广阔,就会留在哪里。

  长江自安徽开始进入下游。安徽全省域加入长三角,这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也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安徽融入长三角,不仅接受了长三角的辐射带动,而且通过长三角特别是上海这个开放平台,更好对接了国际资源,包括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

  目前,每天从合肥到上海的高铁有78对、到南京有116对、到杭州有78对,企业跨地区合作布局、群众跨地区工作生活更加便利。

  全球投资布局中国优先布局在长三角,沪苏浙企业投资布局优先布局在安徽。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往安徽集聚,这是各类经营主体和人才权衡利弊后的现实选择,是形势使然的必然结果。

  安徽提出,下一步,将在上海龙头带领下,携手苏浙、扬皖所长,强化创新协同,深化产业合作,促进开放共享,共同走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之路。

  其中在深化产业合作上,明确要发挥安徽的综合比较优势,建设好沪苏浙城市结对帮扶皖北城市合作园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精准承接产业转移,为企业技术迭代、产品升级提供空间。常态化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对接,积极服务长三角优质产业资源在安徽布局。

  5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安徽专场,传递出的信息广受关注和转发:“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我国一定会有新的经济板块隆起,在这个新隆起的板块中,一定会有安徽!”

  观势,识势。

  “投资安徽,就是与机遇同行。”这已成为企业界和投资界的基本判断和共识。

  活力迸发的创新动能

  “如何发挥优势、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这是安徽的自问,也是投资者关切的投资安徽“行”与“不行”的关键所在。

  安徽的回答是:要把这一切的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特别是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坚定地走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路子,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主要在于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从国家大局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创新就抓住了关键、就抓住了战略主动。

  从安徽自身说,当前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人才支撑。

  安徽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要在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上当好示范,真正像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样打造创新环境。

  在科技创新上,安徽的确有较为优越的积累。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首个国家实验室,合肥是全国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全省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在全国前列。

  安徽创新实力强,还在于数十年如一日地加大科技投入,下功夫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培育科技型企业、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去年,安徽省财政科技投入总量居全国第4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2.56%、居全国第7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安徽积极顺应这些趋势和规律,通过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激活科技创新要素,激发科学家和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力。

  “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羚羊工业互联网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打造的重要创新平台。

  高标准建设科大硅谷,就是要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和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高产田”。

  解决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两张皮”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其中,人才最为关键。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因此应运而生,重在培育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合金钢式”的“五懂”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

  作为跨领域跨行业的国家级“双跨”平台,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且着力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不会转、不敢转、转不起”的难题。

  安徽通过推动“谷、院、网”相互赋能,探索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与新兴产业聚集地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

  从实践看,“谷、院、网”互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打通“产学研金服用”等环节互动通道,促成科研机构、高校院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同向发力,正让科技成果更多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年多时间,“科大硅谷”目前已落地创新型企业1391家,集聚各类基金200多只,总规模超过2300亿元。“谷、院、网”相互赋能、竞相发展的局面日益显现。

  建设“谷、院、网”并推动三者相互赋能,厚植创新生态,是一种市场化、国际化、平台化、生态化的独特探索,体现出安徽在全国科技创新格局中勇闯第一方阵的目标和追求。

  持续构筑科产深度融合的发展生态,已成为安徽全省上下的共识,正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截至去年底,安徽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去年一年就增加42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万多家,去年一年增加9600多家。

  活力迸发的创新动能,彰显了安徽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韧性。

  遵循规律的产业打法

  “大黄山”,是安徽省借助“黄山”这一国际超级IP,构建涵盖黄山、池州、安庆、宣城4市28个县区的统一大IP,共同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

  “烟雨大黄山、心灵休憩地”。自3月30日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会召开以来,广大游客纷纷来大黄山品味美好风景,广大投资者纷纷来大黄山考察、投资、兴业,共襄大黄山发展盛举。

  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大黄山的决策部署,就是要立足大黄山山水冠绝天下、人文底蕴厚重、生态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主动顺应旅游消费升级趋势,提升服务品质,推动传统观光游向现代休闲度假康养游升级,打造休闲度假、医疗康养、创意经济、体育赛事、会展经济、文化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进而形成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得益于大黄山建设的引领,今年“五一”假期,安徽全省接待游客49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3.8%,相较2019年分别增长36.2%、55%,均创历史新高。

  皖北是安徽发展举足轻重的板块,是长三角地区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

  为推动皖北地区跟上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步伐,安徽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产业振兴引领皖北振兴,作出了推进皖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4大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这4个产业是安徽重点发展的、当前具有较强成长性的新兴产业,也是皖北地区最有基础、最有条件发展的重点产业。

  4月19日,安徽省政府召开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会强调,集中力量实施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攻坚,就是要发挥皖北资源富集、区位优越、腹地纵深等优势,把皖北作为一个整体开展产业协同布局,集中更多政策资源、要素资源向皖北集聚,积极开展与央企、省属企业、知名民企等的投资合作,以“兵团式阵地战”的方式,努力走出一条“领军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成长路径。

  不管是大黄山建设,还是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种不同于以往、不同寻常的“新打法”:在新坐标系中重新认识和放大自身优势,坚持市场原则,在更大空间内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四链”深度融合的发展生态,以一流产业生态、一流营商环境感召产业资源。

  遵循规律、战略升维、改革创新的新打法,正让各类要素在江淮大地更好地耦合汇聚、共生共享。

  “优化营商环境,我们理解就是要做到政府有为、企业有感,关键是市场有效。做到政府有为,就是要尊重市场规律、认识市场规律、利用市场规律、弥补市场失灵、推动市场有效,就是要尊重、理解、成全企业的创新创意创造。”安徽省政府对优化营商环境的理解引起了广泛共鸣。

  在连续两年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活动中,安徽的综合得分和最佳口碑排名都居全国前列。

  德国大众汽车在2017年就在安徽布局,去年,大众又投资10亿欧元在合肥落地了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研发创新和采购中心;

  美国康宁、英国联合利华等著名跨国公司,最近几年都持续在安徽加大了投资力度。

  这些跨国公司纷纷落地安徽,或追加投资,很大程度上是看中安徽的营商环境。

  对中外投资者来说,理想的投资目的地,其治理方式要科学,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有序运转;其创新能力要强大,科技成果能快速转化;其产业生态要完善,在这里能延链、补链、固链、强链,要素能得到最合理、最优化的配置。

  安徽正是拥有这些特质的投资目的地。口口相传成口碑,现象级的安徽绝非一时侥幸。

  如果说,安徽今天的发展令人鼓舞,那么安徽未来的发展一定更有看头。

  顺天时、应地利、聚人和,“时”“势”造就的安徽高质量发展加速期,才刚刚开始。(记者 吴量亮)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news/yaowen/2024-05-28/460510.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