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本网资讯 > 正文

徐州贾汪:村里来了“第一书记”

河泉村把煎饼发展成了产业,带动20多位村民“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年增收30余万元;阚口村有了休闲活动的公共空间,群众幸福感得到大大提升;大路村的蜜薯加工成薯饼、薯粉、蒸地瓜干,还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近两年,江苏徐州贾汪区的1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各自发生着一些可喜的变化。在各村打听变化的根由,大伙儿少不了给“第一书记”说好话。原来,2022年10月,徐州市委驻贾汪区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13名队员分别派驻一个村,担任村里的“第一书记”,一场因地制宜、强村富民的赋能行动就此拉开。
 

 

河泉村煎饼坊内,村民在制作煎饼。人民网 杨维琼摄

百姓腰包鼓了

每天一早,谢春秀骑上电动车直奔汴塘镇河泉村煎饼坊,换上工作服就一头扎进操作间,开始烙煎饼。在她旁边,负责直播的工作人员一边拿着手机拍摄,一边忙着接订单。

“5点下班回家,还能顾上家里的活儿。”这个煎饼坊由村里的闲置厂房改造而来,谢春秀凭借烙煎饼的手艺,成了“朝八晚五”的“上班族”,每个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

闲置厂房派上用场,有个人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就是徐州市委驻贾汪区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队长孙扬,孙扬来自徐州市农科院,此番还担任贾汪区委常委、副区长、河泉村驻村“第一书记”。

头一天入村,孙扬就做了一次摸底调研,他发现汴塘制作煎饼的历史悠久,适宜本地种植的花生、甘薯等作物也是制作煎饼的原材料。经过多轮论证,村里定下“发展煎饼产业链”的思路。

为了做好“土特产”文章,一方面,孙扬借力后方单位徐州市农科院,在河泉村流转20余亩土地做新品种试点种植,高标准打造甘薯、花生种植示范区;另一方面,他多方筹措了80多万元资金,将村里这间闲置厂房利用起来,建设了600平方米的煎饼加工厂。

自2023年启动以来,煎饼坊每天可生产煎饼2000斤左右,“线上+线下”双管齐下销售,村集体年增收约30万元。河泉村党总支书记赵洪国打心眼里高兴,“我们村的煎饼厂,让20多个村民有了固定工作”。

大阚口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为村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好去处。人民网 杨维琼摄

乡风村貌美了

今年,塔山镇阚口村刚退休的村民耿华有了一个消磨时光的好去处——大阚口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有院有房,文艺活动室、爱心洗衣房、便民理发室、书画室、图书阅览室、棋牌室等一应俱全。”放在两年前,耿华都不敢想象自己还能过上这么充实的退休生活。她一直很喜欢画画,现在可以跟有共同兴趣的邻居们一起切磋了。

耿华回忆说,这儿原先是一片洼地,雨天容易积水,大家也习惯把垃圾倒在这里,环境很糟糕。

改变,和徐州市住建局派来的“第一书记”俞强有关。

俞强驻村后,从村民口中得知,大伙儿希望有个像样儿的活动空间。物色好这个洼地后,俞强从徐州市住建局协调了40多万元资金,阚口村多渠道筹集了20万元资金,大阚口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应运而生,还被列为塔山镇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

阚口村靠近大运河,俞强在点位规划时就提议将运河文化融入其中。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墙面上,是犁地栽秧、收割碾米、售卖爆米花等乡村水墨画,生动展现了运河两岸人家的生产生活。门内,老人们下象棋、练书法、运动健身,处处欢声笑语;门外,小花园、小公园、小菜园、小果园,村民各得其乐。“依托这一载体,村里的活动多了,邻里关系更亲近了。”俞强说。

杨明(左一)手里是茸山村酱菜厂生产的辣椒酱。刘冰摄

发展底气足了

为了落实帮扶工作,驻村队员们特地建了一个工作群,大家平时在群里互通信息,项目申报、示范基地建设、农房改善、农村道路提档升级等相关工作的需求和问题,随时可以在群里发布,队员们集思广益,共同出招。

受虫害影响,大路村的蜜薯去年品相不大好,影响了销售,大路村“第一书记”、徐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佟星就群发了一条“求助信息”。随后,孙扬联系当地徐薯薯业有限公司进行代加工,制作成蒸地瓜干、薯饼、薯粉等产品。

来到佟星牵头成立的徐州金晟邦商贸有限公司产品展销室,其他“第一书记”所在村的地瓜干、汴塘煎饼、茸山辣酱、茱萸山走地鸡等农产品同样能看到,该公司成立一年多来销售额已突破15万元。

针对汴塘镇茸山村仅有大蒜单一经济作物的现状,来自徐州技师学院的驻村“第一书记”杨明,牵手河泉村向煎饼的配菜方向发力。为此,他从学校请了3位专家来到村里,进行辣酱配方的研发和调制,村里建成的酱菜厂为村集体年增收20余万元。

数据显示,自2022年10月以来,贾汪区13位驻村“第一书记”的后方单位到挂钩村现场办公调研达380人次,共投入帮促资金447万元。此外,根据镇村实际,“第一书记”们在建设帮促产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农产品冷链仓储设施、股权投资等方面持续助力。

“只有打破了以往一个后方单位包挂一个村的格局,才能充分释放各后方责任单位资源‘外溢’效应,实现资源共享。”在贾汪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看来,驻村“第一书记”们正是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帮助各村打造了符合地方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为挂钩村鼓足了发展的底气。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news/yaowen/2024-07-17/460929.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