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所在省份,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近年来,江苏更是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奋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如今,科技创新捷报频传,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江苏大地正处处洋溢着改革的氛围、传递出创新的脉动,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写下生动注脚。
支持企业创新,汇聚最大增量
夏日的南京被高温笼罩,在六合经济开发区的南京天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里,年过八旬的于天诗不辞辛劳,仍坚守在实验室内指导团队埋头钻研蜡微粉前沿技术。蜡微粉,一个鲜为人知的新材料细分产业,被称为“工业味精”,用量不多,却在13个工业生产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长期以来,该产品的生产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少有企业碰触。
“为打破这一市场格局,我们深耕行业近20年,通过自主研发,突破了纳米复合和自修复等国际先进水平的蜡微粉关键技术。”天诗新材料总经理助理韦海翔介绍,天诗新材料已拥有29件授权专利,核心技术已在全球主导市场获得专利保护,创新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
为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该公司每年拿出不低于5%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并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研发队伍,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经过多年持续深耕,天诗新材料实现了从上游原料蜡的精制、氧化、接枝、酯化皂化到下游聚合物蜡的乳化、微粉化全产业链布局。今年3月,公司凭借“纳米复合蜡微粉”产品入选工信部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
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一个小小的创新或许就是一个增长点,刺激着产业不断扩大、升级,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大量财富。天诗新材料如此,江苏更多创新企业亦如此。
深知只有不断激发主体活力,创新才有不竭动力的江苏,为激发企业更多创新活力,近年来坚持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任务。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更多的单项冠军企业,江苏出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0条政策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12条措施,深化高新技术企业“两减两增”便利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5.1万家;开展“企业创新服务月”活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约占全国的17%;举办省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对接会,新增科技贷款超2200亿元,发放“苏科贷”超100亿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建设大平台,技术与产业双向发力
当前,全球重大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快速突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伴随着产业持续壮大,为增强发展主动权,江苏瞄准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发力,让科技力量成为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江苏围绕材料科学、未来网络、深海探索、深地研究、生物育种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云龙湖实验室、钟山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聚能创新,孕育了诸多“世界首次”“全球领先”,涌现出高效率全钙钛矿叠层电池、“问天Ⅰ”类脑计算机、内生安全基础芯片等“从0到1”的原创突破。
当然,创新成果不能停留在“实验室”,而要运用于“生产线”赋能产业。当前,南京、常州、无锡、苏州等长江沿线重点城市正借助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我们有个深刻体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从‘书架’到‘货架’的关键一跃,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徐积明说,目前,苏州已与200多家国内外高校院所开展创新合作,近5年累计实施产学研项目超1万个,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000亿元,位列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为推进产业科技创新,苏州正系统重构产业科研体系,按产业方向,全面梳理全市各级各类实验室、研究院、创新中心等平台,加强分类评价,优胜劣汰,编制研发机构的技术能力清单。此外,苏州还以科创联盟等形式整合同一细分领域的各类创新平台,集中攻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力争打造“一产业细分领域一科创联盟”,为产业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关键支撑。
找准新引擎,点燃未来之路
翻开去年年底江苏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可以看到,未来江苏将加快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新型储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通用智能、虚拟现实、前沿新材料、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谋划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类人机器人、先进核能等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初步形成“10+X”未来产业体系。
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江苏各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聚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高地。作为创新名城的南京,选择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六大新赛道作为突破口,并早在10年前就开始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产业,从技术锤炼、产业化推进到生态集聚,充分把握先发优势。同时,南京还以中国电科五十五所为龙头,在材料、芯片及器件制造、封测、应用等环节集聚了一批优质企业,为产业未来之路提供支撑。
作为江苏新兴工商城市,宿迁把“新风口”转化为“新引擎”,紧盯“智创”发展新方向,从“市场占有量”和“科技含量”两个方面发力,出台支持激光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鼓励企业改造升级、科技创新、拓展领域,加快从“一束光”向“多束光”的裂变,拓展“光学镜头—多种类激光器—成套激光设备—下游应用”的全产业链,计划到2025年,力争激光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超过6%。如今在宿城经济开发区的激光产业园,已有88家规上激光企业落户。
在苏州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实验室,20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前不久研发成功,研究人员正推动量子计算在金融计算、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落地应用;在徐州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科研人员成功研发深地空间精细探测的新技术,不仅破解了多年来进口设备“卡脖子”问题,更为地下空间储油、储能等未来产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张韩虹)
来源:江苏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