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大会上
徐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杨旭东)11月12日,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大会在浙江绍兴召开。贾汪区“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经验作为徐州市唯一一家被推荐的先进典型,受到了参会领导的充分肯定,并以《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三治合一”走出乡村善治之路》为题在会议上作了书面交流,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被全面推广。近年来,贾汪区不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乡村地区社会治理呈现崭新面貌。 突出村民自治 把乡村人心“聚”起来 贾汪区积极探索新时代乡村自治新样板,通过积极发挥乡贤作用、制定“村规民约”、悬挂“共产党员户”信息公示牌等手段,实行网格化精细服务管理,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在贾汪耿集街道,那些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百姓认可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贤者能人被聚集起来,扮演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监督员、法律法规宣传员、平安建设网格员“四大员”角色。乡贤已成为社会矛盾的过滤器、基层治理的安全阀。四年来,共有效化解各类矛盾1万余起,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1300余条,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稳固的社会基础。 马庄村先后制定实施了22项156条具有操作性强、大家广泛认可的“马庄规矩”,坚持村民的规矩自己定,村民的理自己评,村民的矛盾纠纷自己化解,有效引导村民遵法守礼、崇德向善。 以实行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为契机,全区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构建起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和“3+N”网格体系,通过网格长对网格的动态监管、上报,实现了对人、事、矛盾的实时掌握,推动问题第一时间解决,矛盾第一时间化解。各镇街道还开展农村党员“挂牌亮户先锋行”活动,农村党员家的大门旁挂上“共产党员户”信息公示牌,方便群众联系,接受群众监督。实行“党员联系户”制度,党员向联系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时调解民事纠纷,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坚持法治引领 使乡村风气“好”起来 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创新意识、法治思维。贾汪坚持用创新的理念、实际的行动解决在推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维护一方和谐稳定。通过村建设法治广场、文化礼堂、法治文化艺术团演出,打造法治“主战场”,推动村民相互沟通交流。 1988年,在马庄村率先组织成立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以点带面,全区镇级先后成立农民乐团,成为江苏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道独特风景。2016年,全区乐团统一改组为法治文化艺术团,创作法治节目20多个,演出千余场。全区126个村全部建立起法治文化广场、村级文化礼堂,坚强了战斗堡垒,实现了法治阵地全覆盖,使村民活动有地方、沟通交流有平台,不出村就能感受到丰富精彩的“城里世界”,过上亲帮邻助的“社区生活”。贾汪区始终坚持文化立村、文化强村,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时代展现新作为。通过编排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法治节目直接送到乡村社区、田间地头,增强群众法治观念,弘扬正气,抵制庸俗,使村民明真相、辨事理,推动矛盾纠纷依法按理解决。 依靠德治发力 让百姓日子“火”起来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贾汪区始终坚持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把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大老执”(农村红白喜事的主事能人)的地缘人情优势,使之成为乡村红白事移风易俗工作的具体实践者和引导者;开展“守法道德模范户”“贤孝榜”等形式多样的家风民规系列活动,营造出向善向美的氛围。 过去,贾汪区村镇因煤而富,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感觉“面子”也要足起来,遇到“红白事”就要大操大办,人情往来份子重,群众经济压力大。根据这一情况,全区各村均成立了“大老执”理事会,切实发挥“大老执”掐得准“脉儿”、找得着“根儿”、摸得着“门儿”的地缘人情优势,使之成为乡村红白事移风易俗工作的具体实践者和引导者。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规定统一标准:凡红白事都不得超过20桌,每桌价格不能超过500元,个人随份子不能超过200元。通过制度的约定、“大老执”的作用,有效减轻了群众负担,刹住了大操大办之风,村民之间“攀比较劲”的行为没了,“你能我强”的心结开了,诚心沟通的桥梁通了,矛盾自然就少了。 近年来,各村又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风民规系列活动:评选“守法道德模范户”“十星级文明户”;设立“贤孝榜”;每年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评选等。通过德治引领,让乡村有了精气神,基层文化建设有了主心骨,营造出向善向美的氛围,一些“婆媳不合”“妯娌矛盾”等“法外”之事都在无形中得以化解。 贾汪将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化,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