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贾汪 > 正文

柳泉镇北村村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旅游富民生态强村

依山抱水蹚出一条富村路
  美丽的北村村。
  精心呵护葡萄藤。
  柳泉镇北村村塔山自然村。
  启动仪式现场。
  观荷园。
 

  ■开栏语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即日起,我市启动“建高水平小康 创高质量样板”主题采访活动,用脚步丈量徐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新进展,用笔触和镜头见证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精彩篇章。

  迎着轻柔的春风,徐报融媒记者开启了对铜山区柳泉镇北村村、沛县安庄渔村、丰县后屯村等乡村的“探村”之旅,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在报纸、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平台,展现这些村庄在高质量发展、富民强村道路上的生动实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一站——铜山区柳泉镇北村村。

  ◎文/徐报融媒记者 李宁 胡明慧 图/徐报融媒记者 谭歌 刘冰

  铜山区柳泉镇北村村,曾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采石村”,而如今,这里不仅是省级农业休闲观光村、特色旅游示范村,还是省级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是啥催生北村村令人叹服的巨变?走近北村村,多方探寻,一种认识,愈加清晰——

  新发展理念,让北村村找对了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路。

  不卖石头卖生态 转换思路天地宽

  位于微山湖畔的北村村,不仅临水,山也真多。东西南三面被16座山头紧紧包围,北面则是烟波浩淼的微山湖。曾经,山和水,是阻碍北村村人“走出去”的一道天堑。

  “四面碰壁”的北村村人,一度认为,老天不赏饭,穷或许是一种宿命。

  因为穷,北村村的塔山、北村、西村三个自然村曾经光棍成堆,外村的好人家没人愿意把自家的闺女嫁进来吃苦受穷。

  受够了穷苦的北村村人,也曾与天“斗”。

  “那时,16座山头到处都是采石坑,有钱的人建起采石场,没钱的父子几个挖个采石坑,到处炮声隆隆,叮叮当当。”对于北村村的过往,北村村党委书记刘广铎记忆犹深。

  老百姓的生活因采石有了些改善,可山被炸得千疮百孔。短暂的喜悦后,北村村人渐渐发现,这么干下去,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开山采石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而且没有几个真正发财的,还有不少村民炸瞎了眼、摔断了腿,全村死伤得有几十人。”刘广铎说,随着从上而下新发展理念的确立,以及区委、区政府推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这种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2014年北村村的采石场相继关闭。

  北村村要发展、村民要富裕,必须找到一条更好的路。在数次不认命的努力中,北村村人渐渐咂摸出点味儿。

  事实证明,转换思路天地宽。

  把山水看成天堑,它就是难以逾越的鸿沟;把它看成“敌人”,它便只能“以眼还眼”;把它看成是“独一份”的资源,它便是金山银山。

  经过一次次触及灵魂的思想大解放和深刻反思,北村村从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英明论断中找到发展方向,那就是:依靠北村依山、傍湖、抱岛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进而实现旅游富民生态强村。

  依托国家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红利,北村村由此一步步进行着“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村里先是聘请浙江、上海、北京的旅游规划专家进行规划设计,深挖古迹、古村、古井、古树、古老传说等自然人文资源,确立了“一山一湖一古村”建设楼山岛度假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中坚决不拆老房、不砍老树、不赶老户,尽量保留和凸显“山村味”“渔家味”。

  接着又投资100多万元建了游船码头,修好了5.4公里的旅游环线道路,十几家餐饮店相继开张,生意火得不得了。

  楼山岛渔馆的老板王开宪一家原是微山湖里的“老猫子”。以打鱼、养殖为业的王家人,跟鱼打了一辈子交道,也有一手做鱼的绝活。游船码头开张后,王开宪率先开起了鱼馆。食材就是湖里现打的时鲜,味道自然更是不同一般。“旺季的时候,家里人都来帮忙也忙不过来,还得聘七八个小工,一张台至少翻三四次,来吃饭的,不提前预订,就得排队。”

  绿色串起发展链 农民致富村增收

  船餐一条街的初战告捷,让北村村坚定了走发展生态旅游的路,行得通。

  此后,北村村的生态旅游项目火力全开。

  52岁的刘畅厌倦了城市的“套路”,几年前返乡创业,承包了80亩地,种起了葡萄。“我这儿有‘徐香蜜’‘阳光玫瑰’‘浪漫红颜’等品种,都是从农科院引进的优良品种,施的是有机肥。开始的时候,也碰到过难事,但村里不遗余力地支持我们干成事。每年帮忙办理30万元的授信贷款,今年额度据说还要继续提高。”看到了发展的前景,这几年刘畅先后投入了200万元,种植葡萄之余,又搞起了采摘游。每逢葡萄成熟季,刘畅就自己开着大客车去市内拉客人,“葡萄不出园,就有人下订单,根本不愁销。再加上采摘游也挺红火,年收入能达到50万元。”刘畅说。

  56岁的刘学东最初包山时,桃园的面积只有30亩,经过几年的发展,加今已有了80亩的规模。“村里帮着办低息贷款,一年10万,一共15年。今年用这笔钱,我把过时的老树种全部淘汰掉,新栽了5000棵新品种。村里还计划改造桃园路,我打算继续开荒,向200亩发展。”在刚发芽的桃树下,刘学东一边除草,一边憧憬着未来,“村里还打算在我这个桃园设一个旅游点,依托旅游带动产业发展,我这片桃园未来一定会更好!”

  不卖石头卖生态,让北村村带来了大发展,这背后,一系列“连锁反应”也在悄然发生。

  得益于山水资源优势,北村村的生态旅游日渐红火,村民们对于这水这山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位渔船上的艄公大哥告诉记者,捕捞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但到了封渔季节,没有人私自捕捞。莲藕成熟的时,也没人采摘,因为“要靠荷花吸引更多的客人来旅游”。行至湖中,他突然指着东北方的几根烟囱,兴奋地说:“到了6月份,这家钢厂就搬走了,这里的空气会越来越好。”

  村民们守住的好山好水,反哺传统产业,昔日的小渔村如今将水产养殖经营得亦是风生水起。

  起先干水产养殖的刘玉霞,前几年趁势开了餐馆,今年准备把100亩的水产养殖面积再扩大规模,“咱们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水产品不愁销,再加上餐馆也需要,不扩大规模,就赶不上趟了。”

  除了生态变优,北村村的农产品不愁销,还因为村里建起了电商服务中心。通过网络平台和旅游客户订单,北村村的螃蟹、鸭蛋、荷叶茶等农产品,年交易额已达3500余万元。“每年螃蟹成熟季,通过网上订单,咱‘楼山岛’螃蟹直接就‘爬’到了上海滩。”刘玉霞笑着说。

  由绿色,北村村串起了发展的“产业链”,目前,北村村已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业为主导、以休闲观光农业为配套、以水产养殖业为动力、以电商业为平台的四大支柱产业,带动全村300多户1000多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旅游业年收入近亿元。去年,全村人均收入4万元,旅游业反哺村集体收入50多万元。

  文明乡村新模样 山水美景新名片

  村里有了余钱,对绿色发展的谋划又多了一份硬实力。

  北村村建起了“乡里寒舍”精品民宿,百亩沙滩、万亩观荷园;依托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出文化大广场、村史馆、老年文化中心;经过统一规划,家家户户盖起了整齐又气派的新房,用76岁的刘继西老人的话说:“俺们这地方,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差。”

  在搞好环境建设的同时,北村村还通过建立村级公道会,开展文明户、好儿媳等评比评选以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搞好乡风文明建设,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善治乡村。

  如今,村民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有“城里人”的模样了。

  93岁的刘王氏从去年4月开始赶上了“新时髦”——每月享受两次居家养老服务,一次一小时。有人给洗洗衣服、扫扫地、做做饭,闲下来还能聊聊天,老人挺高兴。58岁的村民刘美玲是村里的居家养老服务员,为全村34位高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对于这份工作,刘美玲也挺乐意干:“一个月工资1768元,钱不算多,但能给村里的老人帮点忙,心里挺自在。”

  “发展旅游,带动了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改善,而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改善,又为旅游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种良性循环,是我们发展的最大底气。”刘广铎自信地说。

  阳春四月的北村,到处是田园乡村美好模样——依山而建的石头院落古朴、厚重,山下的荷塘、长廊、游船码头,彰显湖区的灵动和活力。湖光山色间,正是一幅“融山、活湖、兴产、画田园”的美丽画卷。

  站在游船码头往远处看,古色古香又具有渔村风情的柳泉水寨、特色小吃街正在加紧建设中,未来这里将成为北村又一张诱人的旅游新名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打造‘微湖夕照、古村味道、芦荡飞雪、荷塘醉鱼、渔舟唱晚’的山水美景,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刘广铎说。

  换个“吃法”天地宽

  ◎李宁

  北村村的发展靠的是理顺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靠的是村党委的真抓实干谋划在前拼博在前,由此北村村才能换个“吃法”天地宽,以发展生态旅游,探索出了一条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

  北村村的发展还离不开一批能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青年时离家,壮年时返乡。他们都曾在城里打拼多年,尝试过各种行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身家,在北村转型发展时,这批人又成为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吃螃蟹者”,他们不仅带回村里一定的资金,更是成了“头羊”,有效带动起一批村民、产生业态的集聚效应。

  北村村的发展离不开“全产业链”的发展,种桃大户刘学东话里话外,都在讲述一个事实:因为有了全村生态旅游的整体拉动,因为北村村打响了生态旅游品牌,到北村村来旅游消费的市民才越来越多,到桃园来采摘的市民也越来越多,桃子的销路也越来越广。

  北村村的发展,用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只有将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真正转变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模式上来,只有让老百姓守住绿水青山,只有把政策红利最大限度地惠及普通群众,才能把乡村的绿色开展之路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xzsc/jiawang/2020-04-15/443410.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