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鼓楼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气势恢宏、影响深远,是市委市政府着眼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市巩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又一重要成果。2014年,鼓楼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纳入全国试点,是全省唯一纳入试点的老工业区,其模式赢得国家和省相关部门的肯定。
集植物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旅游休憩功能于一体的植物园,已成为众多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记者 白雪 摄
■编者按
鼓楼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气势恢宏、影响深远,是市委市政府着眼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市巩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又一重要成果。2014年,鼓楼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纳入全国试点,是全省唯一纳入试点的老工业区,其模式赢得国家和省相关部门的肯定。
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推出4篇系列报道,微观入手,全景描摹,全面展现这一转型跃升重大举措带来的变化,敬请关注。
在鼓楼广场,任意选择一座高楼登上,向北极目远眺,眼前所见——
满眼的绿色和高耸入云的新楼,一切都在生长,一切都在崛起,一切都在朝着“新”的方向奔去。
这一切,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是一个强大推力。
经济转型、生态转型、社会转型。鼓楼区破茧成蝶,实现华丽转身。
曾经的繁荣成了“环境包袱”
提起孟家沟,老徐州人都知道,是我市有名的化工企业聚集区。
金浦北方氯碱当属这一地区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徐州电化厂,产值曾经高达24亿元。
孟家沟村村民万桂琴是“老户”,她家距离北方氯碱只有300米距离。“几十年前,我们这里热闹是热闹,但就是树不长叶,草不见青。”
不仅万桂琴有这种感受。北方氯碱周边住着琵琶社区近3000名居民,提起这个朝夕相处几十年的“老邻居”,既爱又恨——很多人的生活围绕着这座老厂,而这座老厂也带给他们难以忍受的“呛”。
工业曾是城市的脊梁,这在鼓楼区尤其明显。上个世纪,徐州市机械、化工、医药等支柱骨干企业大都坐落在鼓楼区,大大小小的烟囱曾是经济繁荣的象征和鼓楼人的骄傲。
资料显示,鼓楼老工业区的工业企业大都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为徐州市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伴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原本的繁荣一度变成了“环境包袱”。用鼓楼区工业企业搬迁办公室王主任的话说,传统工业污染严重、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制约了经济发展。
变,势在必行!
老工业区搬迁改造
纳入国家试点
抢抓机遇,这是鼓楼人一贯的作风。
时间回到2008年。这一年的11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了《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旨在推动徐州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前提是“转”。此后,市级层面出台了《关于推动主城区工业企业退城入园的指导意见》、《促进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2010年,对于鼓楼区来说,注定不凡。这一年,鼓楼区《关于鼓楼区工业企业搬迁的意见》出炉,吹响了声势恢弘的“退城入园”集结号。
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想起来就不易,做起来更难。尤其是大中型化工企业更是难啃的硬骨头。钱从哪里来,职工如何安置,企业怎么搬走,土壤怎么修复……这都是一道道难做的考题。
鼓楼区干事业,只争朝夕。
2013年7月,《徐州市鼓楼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实施方案》正式出台,2014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21个试点城市名单,鼓楼老工业区作为我省唯一老工业区被纳入试点。
至此,鼓楼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纳入“国家战略”。
投资800多亿元
发展6大类241个项目
给我们一个试点,还国家一个样板。
承诺就要兑现——在国家、省和市的关心支持下,鼓楼区围绕企业搬迁、生态修复、改善民生、产业转型等重点任务,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举措。
更重要的是,鼓楼区将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作为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和功能提升的核心工程——整个改造期间,将实施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新产业培育、市政设施改造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棚户区改造、社会事业发展六大类241个项目,总投资800多亿元。
北方氯碱,这座生产了53年、为徐州化工业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厂,2010年率先响应号召,作出“停产搬迁”的重大决定,投资8.74亿元实现“转移升级”——在贾汪区化工工业园建设一个8万吨的硫钛一体化的钛白粉生产线,投产后销售收入能达到15亿元,从根本上解决北方氯碱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就在昨天,北方氯碱的老厂区外,厂房已经基本拆除。搬迁腾退的土地,“中巴商贸合作淮海国际(智慧)物流园”项目已经进入建设阶段。
工业企业退城入园,不仅改善了北区环境质量,为企业升级改造赢得了机遇,同时盘活了土地资源,使“环境包袱”变为“环境财富”。
采访中,鼓楼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为鼓楼区培育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服务四大主导产业和楼宇经济、网络经济等“4+ⅹ”产业体系腾出了广阔空间。
文/记者 张元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