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本网资讯 > 正文

代表委员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热议创新发展理念

 

创新驱动 引领时代(建真言 谋实策 集众智 凝共识)

——代表委员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热议创新发展理念

 

视觉统筹:刘 慧

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代表

高校多做原创研究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研究型大学目前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科技论文多,原创成果少;投入研发经费多,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的少;申请的专利多,能直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少。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两张皮”问题,把创新落到实处。

建议高校向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创研究转型,积极研究全局性、基础性重大理论问题,抓住科技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与国家、企业的所急所需,强化国家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研发,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科技问题。同时,健全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消除科技创新成果与市场衔接的壁垒,为科技创新成果走向市场和企业,转化为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

(本报记者 姜 洁)

中国文联副主席迪丽娜尔·阿不都拉代表

文化创新引领民族交融

维吾尔族和其他各民族一样,是一个有着丰富灿烂文化的民族,常被形容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麦西热甫”作为维吾尔人具有实践传统的文化空间,是维吾尔人文化传统和民间风俗的一部分,为本民族成员提供丰富的传统知识、持续的文化身份认同感,被认为是本民族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创新是保持传统的最好途径。作为一名党培养起来的维吾尔族舞蹈艺术家,我要用我的舞姿描绘、述说、传播新疆独有的文化魅力,用我的创新能力赋予它全新的生命力。我担任总导演并主演的歌舞剧《丝路上的中国梦 永远的麦西热甫》,就是这样一部诚心之作。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状态,载歌载舞地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热爱生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故事。这部剧深入基层数十场惠民演出,场场爆满。促进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先进的文化一定是充满创新精神的文化创造。

(本报记者 王 珏)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代表

文化创新要尊重传统

笔墨当随时代,文化事业应当反映当代社会的精神风貌。现在全社会强调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这并不仅仅是经济或科技领域内的概念,对艺术工作者来说同样要创新、要升级。然而,艺术的创新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之上的,不能只讲一个不讲另一个,只有二者相互作用,作品才会出彩。有的人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其作品也就缺乏内涵或缺少活力。

因此,艺术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有益的创新,而不是无序的创新。文艺界应该静下心来,回看悠久的中华文明史。国人应有文化自信,把中国艺术之魂融入作品中,对外传播。同时,文化创新,要创作“百姓听得懂”的作品。这就要求创作不能过分追求技巧性。当然,艺术也并非都是风花雪月,平衡情感与思想也是文化创新需要努力的方向。 

(本报记者 曹玲娟)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武维华委员

理顺科技人才成长链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够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尚未完全释放,原因之一是科技人才的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我国科技人才总量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师级人物少。

建议注重人才团队建设,改变我国科研领域“有人才,无队伍”、科研人员“各自为政”的现状,尤其要在一些重点领域整合相对分散的科研力量以形成协同创新合力。理顺人才成长链,打破“以资历论英雄”的束缚,净化学术氛围,让中青年科技人员获得成长的资源和机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建立科技人员、科研机构与企业对接的平台,组织双方对接需求、协同创新。加大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对于基础研究的研发投入,增强我国自主研发能力。 

(本报记者 柴秋实)

内蒙古一机集团董事长白晓光代表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深化“军口”“民口”科技互动,打造新型创新链,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要求。然而,在我国军民融合中,只有尽快采取措施打通“军口”“民口” 技术扩散通道,才能实现创新资源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优化配置。

建议推动军民融合立法,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系统性的法律保障。完善军民融合宏观管理体制,在国家层面建立军民融合的领导机构,统筹科技投入,解决军民科技投入多头管理、重复投入和效益低下等问题。完善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激励政策,包括国家投入政策、风险补偿政策等,设立军民融合发展投资基金,解决军民融合发展的动力问题。 

(本报记者 张腾扬)

江苏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代表

弯道超车靠创新

一些经济后发地区单纯依靠扩大投入、扩张产能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到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实现弯道超车。

要让广大企业成为创新的“领跑者”,就必须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政府要引导鼓励企业实施“四换”。“技术换代”,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优化产品结构和成本结构,抢占科技制高点;“机器换人”,引导企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着力提高优质产品率、企业生产效益;“网络换市”,引导企业通过借助第三方平台开设网络营销等方式,创新营销模式,提高市场应变能力;“政策换智”,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引导关联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转移中心等载体,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姚雪青)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济师鲁贵卿代表

培育工匠精神靠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但从目前国内实际来看,还存在重管理人才,轻操作人才的情况,应通过建立长效机制,让“工匠精神”落地生根。

培育“工匠精神”,既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有力抓手,也是破解农民工融入城市、职业选择、收入水平天花板的重要手段。但国内对工匠的作用,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还很不够,培育工匠精神的长效机制还有待建立和完善。建议相关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工匠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术评价考核体系,对于技术能力的评价突出实用性、实效性,提高高技能人才的薪酬福利水平,改善农民工的生存、生活环境,从机制上保证“工匠人”有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和生存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工匠人”的生活质量。 

(本报记者 颜 珂)

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主席李惠森委员

培养企业家创新精神

国家的转型发展需要创新,掌舵企业的企业家则更需要创新精神。当前,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已进入代际传承阶段,年轻一代的创新精神如何关系着民营企业的未来和发展。然而,调查发现,我国大多数家族企业的年轻一代虽然十分了解新知识新技术,但创新精神相对较弱,容易有守成思想。

建议对如何培育和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和能力予以高度重视,要通过税收、财政支持等手段鼓励企业家的创新;同时,要对企业家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培训和实践锻炼,引导他们保持创新进取的企业家品格,既致富思源,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也富而思进,不断开拓发展。

(本报记者 苏 超)

如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实施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完善股权期权税收优惠政策和分红奖励办法,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新。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长顾行发委员

科研评价莫急功近利

当前,不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成为阻碍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主要表现在多以发表论文数量或项目成果产出为标准,评价急功近利;对科研领域、阶段分类笼统,忽视科研多样性。

建议改变“重量轻质”“重形式轻实质”的考核方式,克服“小、散、杂、低水平重复”等问题,注重科研成果影响力和实际价值,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同时,评价体系要注重发现年轻人的“潜力”,设立多元化晋级晋职、津贴核定标准,营造相对宽松的创新氛围。此外,科研评价要坚持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根据科研的性质、领域制定相适应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系。其中,科学创新应在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标准。

(本报记者 郭牧龙)

重庆武隆县委书记何平代表

准备迎接大众旅游时代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通过发展旅游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是摆在不少地方的发展机遇,面对这样的机遇,地方政府应当何为?

首先要转变观念,现在的旅游业早已不是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以个人游、自助游为主的新旅游模式,要求我们必须向全域旅游发展。既然是全域旅游,就要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各类经济社会资源,包括城市乡村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都要有全新的格局,比如,水利建设不仅要实用还应满足审美需要,道路不仅要畅通还要实现与景区深度融合。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必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呈现出消费常态化趋势,在基层必须突出综合执法,打击市场乱象,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着力提升游客满意度。

(本报记者 蒋云龙)

湖北荆门市委书记别必雄代表

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一个地区若没有大批科研人员的汇聚,没有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创新驱动便只能是无稽之谈。然而,人才是稀缺品,尤其是在高等院校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三四线城市,人才引不来、用不好、留不住,因而创新的后劲不足。

为吸引创新人才,三四线城市要学会向教育重镇“借人才”,以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吸引人才。可以以政府的名义与外地高校签订市校合作协议,聘请科技精英和政府科技顾问参与本地科技升级,让当地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借力“外脑”促转型。另外,人才引进要立足本地优势产业,与大城市进行差异化竞争。有了人才,还需出台优于大城市的帮扶政策,让人才留得住。如荆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成立创新创业服务局,设立创新创业引导基金,起到了良好效果。

(本报记者 程远州)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贺强委员

科学监管互联网金融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领域创新不断,然而,互联网金融也存在着政府监管不到位、一些人非法集资等诸多问题。如最近的跑路事件不仅给广大互联网金融用户带来严重损失,也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

建议政府一方面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风险加强监管,重点打击那些利用互联网金融外衣搞庞氏骗局和非法集资的行为。同时,对真正促进普惠金融、有助于创新、创业的互联网金融领域进行适度监管,对具体业务要给予一定的弹性和创新空间,防止“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现象的发生。加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建议政府向芝麻信用等市场化征信机构开放政府数据,形成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与监管体系的合力。 

(本报记者 欧阳洁)

旭阳集团董事长杨雪岗代表

别让科研成果变“陈果”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变“陈果”,不能及时转化为应用技术和现实生产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要完善我国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让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有机衔接。科技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前,要做好市场调研,从实际应用出发,使产品更具针对性。可以在研发起点就引入最终用户,把企业需求作为创新计划项目的来源,采取项目法人机制运作研发项目,使得研发、生产、经营一体化。在资金方面,要加大研发成果在商业和应用方面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的多元化。此外,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培育出一批精通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性人才,使科技创新发挥最大效果。

(本报记者 史自强)

民革山西省委副主委辛琰代表

科技创新缺少金融支撑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人才,关键因素是资金。目前,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系统性政策已经比较完善,而有关科技创新的科技金融政策和体系尚不完备。这一点在许多地区已成为创新创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在中西部等不发达地区和三线、四线城市以下地区。

建议加大占据金融主体地位的各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改革,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和出台系统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推动和指导全国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加强国家层面科技创新金融体系建设的布局,对中西部等不发达地区给予政策和创新创业引导基金的倾斜,确保在创新发展大潮中,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不再落伍。 

(本报记者 赵 兵)

福建福州市长杨益民代表

新机制激发新活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本届政府连续四年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对创新作了明确要求,体现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创新的土壤仍不厚实,不少企业对创新的投入还不充分,我国原创性的技术仍然缺乏,这些都制约着我国转型升级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建议全面实施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同时,要继续加快打造一批创新基地、创客空间,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本报记者 钟自炜)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长马蔚华委员

用好政府引导基金

政府引导基金是增加创业投资资本供给,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各级政府引导基金实现了井喷式增长,但问题也随之凸显。如资金来源缺少持续性、管理缺少统筹和协同、审批程序繁琐、投资限制条件较多等。

建议加强政府引导基金的顶层设计,支持探索多种引导基金运作模式,结合国家、地方产业布局中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适时调整和明确不同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领域;克服当前政府引导基金多而散,支持对象重叠的局面,推动建立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尤其是要发挥中央层面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基金的市场化运行机制,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实现政府引导基金考核激励机制的市场化,将政府引导基金纳入公共财政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参股设立的子基金所投资企业上市的,政府引导基金按比例所持股权可豁免国有股转持义务。

(本报记者 欧阳洁)

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哈丽丹·阿不都卡德尔代表

用创新引领能源发展

近两年,受到国际油价下跌、国内石油资源开发供给不平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石油资源开发,特别是新疆地区各油田的投入成本逐步升高,产量和销售利润越来越低。

创新离不开人才培养。在油田工作的一线工人,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对生产销售有着深刻感受,应该作为企业的内生动力源来挖掘培养。一方面,要总结基层业务骨干的实践经验,对创新做法积极宣传;另一方面,要加强我国各省市能源企业之间的创新人才业务交流,让创新发展成为能源产业“十三五”期间的导向理念。

(本报记者 杨远帆)

如何形成发展新动能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辽宁省政协主席夏德仁委员

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

当前,我国出现了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下降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产业资本的不足,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两条线管理的方式也让一些企业融资难,制约了其创新发展。

为了释放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议实施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国家可以让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通过相互持股的方式进行融合,如鼓励一些装备制造业企业持有一些金融企业的股份。同时,对当前金融机构的高收入进行二次分配,可以让金融机构拿出一部分利润对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贷款进行贴息。 

(本报记者 张腾扬)

山西朔州市委书记王安庞代表

创新改变一煤独大

朔州“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固化了经济形态,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短板。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缺乏多元支撑,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不足,社会事业欠账较多。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成为这个资源型城市走出困境的迫切要求。

以创新为理念引领,就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和创造潜能。加快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业态;推动产业创新,形成“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新业态新产业竞相迸发”的发展格局;加快企业创新,完善政策、机制和措施,激发企业创造活力;加快开放创新,推动产品产能走出去,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本报记者 刘鑫焱)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委员

绿色能源应享受绿色通道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理应优先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却在一些地方“靠后站”甚至“靠边站”。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无可操作的具体办法,二是缺少有效的惩罚措施。

建议国家在强化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收购的基础上,建立“绿色电力证书”和“绿色电价”两个机制。同时,国家应明确电网应承担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的主体责任,并承担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统计和分摊可再生能源弃发电量、充分挖掘系统调峰潜力、加强输电通道建设等责任。此外,国家可以允许并鼓励愿意为清洁电力多支付一些费用的用户自愿选择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保证用户多支付的费用被真正用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本报记者 郝迎灿)

甘肃靖远煤电助理工程师吕惠嫱代表

创新驱动煤企升级

从我国能源资源赋存特点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形势分析,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还难以改变。但煤炭增长方式粗放、安全保障能力不足、效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推进煤炭生产转型升级,是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建设生态文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建议制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淘汰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工艺,加大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煤炭开发利用率。

(本报记者 曹树林 马 剑)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代表

化妆品安全评价应升级

由于仍在采用动物试验进行安全评价,我国化妆品在国际市场遇冷。应加快推进我国化妆品的动物替代相关研究。随着欧美国家建立统一的化学品管理体系,并收集了完整的原料数据,基于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逐步建立起来。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化妆品市场,但由于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基于动物试验的安全评价仍然普遍,这与国际社会共识相悖。

建议加快完善化妆品技术支撑机构建设,组建专门机构推动化妆品替代毒理学方法研究与验证体系的建设。同时将化妆品动物替代试验方法的研究应用列入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组织解决我国试验材料可及性等问题,推进替代试验方法在化妆品安全评价方面的应用。 

(本报记者 倪光辉)

民革广东省委副主委程萍委员

科技创新助力农业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农业重大基础理论、前沿核心技术以及农业高科技的应用推广,仍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科研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形成。

建议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在创新资源集聚的地方,创建涉农高科技创新基地,力争在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制定推动农业高科技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包括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探索开展农业高科技项目使用农村建设用地的试验等。 

(本报记者 朱少军)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13日 11 版)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news/yaowen/2016-03-13/349203.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创新  发展  企业  我国  政府  科技  本报  记者
引导  国家  金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