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难治的病
编者按:在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为铭记上海产业在艰难中起步,在探索中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扬帆再启航,传承上海产业工人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与人民网上海频道、上海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联合推出“改革开放再出发,上海制造新征程”主题报道活动。活动贯穿全年,在人民网上海频道、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党建网、“上海经信委”、“人民网上海”微信公众号、上海广播电台990早新闻、《今晚》栏目等平台陆续推出。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没有难治的病。”这是药明康德的美好愿景。
“长期以来,新药研发都面临壁垒高、投资多、风险大、周期长的效率瓶颈。”药明康德副总裁、化学技术部负责人马汝建博士表示,“想要让病人获得更好的治疗,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低新药研发门槛,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创新,加速研发的进程。”
正因为此,18年来,药明康德一直致力于通过其打造的能力和技术赋能平台,降低任何人开发新药和健康产品的门槛和成本,让最广大的创业者创新者都参与进来,把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有效地利用和传承。
“化学工匠”的执着 高考志愿全填化学
药明康德副总裁、化学技术部负责人马汝建博士(图片均由药明康德提供)
想要实现赋能,就要时刻站在新能力和新技术的最前沿。在药明康德,马汝建博士对化学的痴迷人尽皆知。“我从初中开始就特别喜欢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动手实验。想一想吧,简单的原材料通过巧妙多变的反应路线设计和合成,衍生出无数种纷繁复杂的产物。在我看来,化学合成一直充满了新奇与魅力。”
时隔三十多年,已逾不惑的马汝建依然清晰记得,初中的一次化学实验中,他在帮老师配硫酸溶液时,不小心溅在衣服上,衣服洗涤后全是洞,不明原因的父母以为衣柜里进了老鼠。他还喜欢在教室里抓住化学老师不放,一个劲儿问问题,被老师笑称“全班问化学问题最多的同学”。
高考时,马汝建所有志愿全部填报化学相关专业。“我最想学的首先是化学,其次还是化学,再次依然是化学。”就是这么执着。
2001年3月底,马汝建从日本德岛大学博士毕业回国,怀着对化学的无限热爱,加入了当时刚刚成立的药明康德。
药明康德第一个实验室
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学通风橱
“我是作为公司第三个研究人员加入的药明康德。”马汝建笑言,当时公司刚刚起步,主要为国外大型生物制药公司提供新药研发服务。“一开始我们的知识和经验都还存在不足之处,大家摸着石头过河,经常加班到深夜。”从公司所在的外高桥保税区到浦西光大会展中心附近的住处,实在有些远,马汝建也就经常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凑合着过夜,这样的工作强度持续了近四年。
“任何时候,做出的产品都要超过客户的期望值。”这是马汝建多年来一以贯之的坚持。
“新药研发服务对从业人员有着很高的专业要求,我作为技术部门领导,一定得是行业内的专家。只有自己在行业内做到高精尖,才能为创新合作伙伴提供更高品质的解决方案。”即便现在需要负责公司大量的管理工作,马汝建一如既往痴迷着化学合成研究。
“化学工匠”是马汝建对自己的定位。加入公司17年来,他仍然坚持每天在化学研究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在各类化学文献检索平台的使用量,一直居于该数据库个人使用者的前茅。据统计,2008年著名的贝尔斯坦数据库(全球最大有机化学事实数据库)全球个人使用者中,马汝建个人账号检索量是全球最高。在工作期间,他是135个专利申请的共同发明人,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8篇研究论文。
诚实敬业 与药明康德“共苦共享“
因公司业务拓展,2007年,药明康德决定成立天津分公司,从事化学研发服务。马汝建因为出色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被委派到天津参与分公司的筹建工作。2012年,要在武汉成立分公司,马汝建再次被派到武汉组建管理团队。马汝建也因此被同事们笑侃为公司的“组织部长”。
马汝建坦言,筹建团队的关键是找人,找到合适的人并发挥其所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用马汝建的话说,自己用人的原则是“不唯学历论”,而是“唯结果论”。“不管本科,还是硕士、博士,只要你项目完成得好,结果让客户满意,能够带团队,那就可以重用。”
2007年到2012年之间,马汝建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天津和武汉两地奔波。如今,两个分公司都已发展成为拥有1800人以上的大型研究分部。
2014年开始,马汝建负责的化学服务部经过三年时间也扩展了近一倍,超过1300人。今年3月,马汝建被任命为“首席化学家”,负责新成立的化学技术部,并负责全球化学合成相关的最新技术方法的引进及推广使用。2015年,马汝建获得了“上海市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彼时,正是他在药明康德的第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马汝建也早已从一名高级研究员成长为化学服务部的副总裁,同时也见证了药明康德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
在2016药明康德年会上,马汝建博士被授予“15年忠诚员工奖”
药明康德已由创业之初的4 人增长至16000多人,成为了全球领先的医药健康产业的赋能平台。
药明康德:打造新药研发的“黄埔军校”
药明康德经过多年发展,其覆盖全产业链的一体化研发服务平台,常常被誉为培养医药研发人员的“黄埔军校”。对此,马汝建深有感触,他认为优秀的人才培养机制,是药明康德快速发展的基石之一。
药明康德实验室
从高级研究员成长为管理者的过程中,马汝建的下属团队人员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他逐渐意识到,除了业务能力的培养与积累,更为重要的是团队能力的建设、项目管理效率的提升以及客户服务质量的保障。
“我加入公司两三年后,有一个项目团队在短期内从25人扩增至50多人。起初我周一总是加班到凌晨以保证报告高质量地完成,但后面发现流程的优化才能保证制度的成型和项目的高效推进。”马汝建说,从那时起,他不断要求组长们设计更合理的流程步骤,既给自己留出更多检查的时间,也通过有效互动促进了组长的培养。
“除了培训之外,我们在2005年就组织编写了《有机合成经典反应操作》,选编基本化学单元操作方法,减少员工日常查找文献的繁琐工作。目前,我们正在组织编写第二版,会收集整理更多高效实践经验,提供更加完善的操作指南,这也是对新时代医药产业‘黄埔军校’人才培养的最好诠释。”马汝建说,希望这些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在全产业范围内快速同步,提高大家的研发效率。正是大家群策群力,才能不断优化服务质量,老员工愿意将知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后辈,年轻人也能在融洽单纯的氛围中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他对工作要求很严格,日常各级化学技术技能考试,他都亲自动手编写教材、总结题库。”化学服务部组长王大海告诉记者,“不过,谁有难题也都可以发邮件直接去问他,马博可是公司的‘百科全书’。”
“的确是这样,不仅‘百科’,还能有捷径,”药物研发国际服务部主任李金鹏与马汝建共事多年,谈起马汝建,他连连竖起大拇指,“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做出的线路已经很好了,但他总能找到更简洁的。”
只有最卓越的能力,最前沿的技术,才能赋予合作伙伴更好的能力,助力他们成功。所以,药明康德平台输入和输出的每一项服务、技术和能力都在力求达到卓越、极致。
正是因为药明康德人有了这样的精神,公司的研发质量和声誉与日俱增,获得了合作伙伴们的一致认可,化学研究能力很快超过客户的内部标准,平台能力和规模不断提升。
药明康德上海外高桥总部行政楼
如今,药明康德已经拥有3000多家客户,其开创并实践的“药明康德模式”——一体化研发服务外包模式和新药研发的赋能平台模式——被业界公认为不仅变革了全球新药研发的产业格局,提升了新药研发的产率和效率,也带动了中国的新药研发服务产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积累了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帮助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药物研发中心。
“2014-2017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新药中,70%来自我们的合作伙伴;2017年中国CFDA受理的化学新药临床试验申报中,30%来自我们的合作伙伴。”马汝建自豪地说,“你只要有一张信用卡,一个想法,一张纸,一杆笔,我们就可以帮助你实现新药研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