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稳居全省县域“首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③
□本报记者王延辉本报通讯员刘象乾
越开放,越发展;愈创新,愈出彩。实践一再证明,谁牵住了开放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奋进新时代,新郑市深入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坚持把开放创新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厚植发展优势。
开放发展迭出新彩
去年12月,商登高速新郑新区站建成通车,这是全国领先、全省唯一无人值守收费站,也是全省首个ETC自由流模式收费站。新年伊始,又有好消息接踵而至:新郑连接郑州主城区的6个高速口实现免费。
高速收费站的变化,所折射的正是新郑扩大开放的姿态和胸襟。
居郑之南,临航空港,新郑被赋予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开放发展的机遇。“三区一群”国家战略叠加和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加快了新郑扩大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郑许一体化等发展战略的实施,更为新郑融入大局、借势发展注入新动能。
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新郑开放招商频结“硕果”。每年一度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成为新郑展示形象、对外开放的窗口;根亲文化成为新郑招商引资的一大名片。
强化精准招商选资,新郑聚焦主导产业,紧盯全球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前沿,瞄准世界500强、中国百强、行业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开展以商招商、节会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推介招商等活动,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企业和标志性项目。
去年,新郑市新签约第六代AMOLED屏生产、耀德科技等20个项目,签约金额715亿元,到位资金242亿元。截至目前,新郑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12个,行业20强企业10余个;招引14家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成为全省进驻银行最多县(市)。
开放发展天地阔,新郑奋进出新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去年,《求是》杂志旗下的《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首次发布“2018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县排行榜”,河南仅三地上榜,新郑居其一。
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新郑市按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的要求,把营商环境当作发展的“命门之穴”来抓,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行政审批“瘦下来”,创业热情“涨上去”。去年,新郑市新增市场主体近2万户(累计达6.3万户)。企业开办的热情,源于“放管服”改革的深化。新郑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建立高标准综合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将全市37家行政事业单位、8家社会化服务单位和873项审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服务中心,构建“一网通办”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实行“一站式办结”,力争实现群众“最多跑一次”。
“服务”正成为新郑的第一投资环境。新郑市不断健全完善领导负责制、岗位责任制、首办负责制、重大项目周例会、联审联批、容缺受理等制度,推进土地利用综合改革,推行新项目“拿地即开工”和零技改项目“承诺即开工”模式,建立产业发展基金等,全方位服务企业发展。
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形成招商引资的“强磁场”,新郑正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其新标识。
创新发展浪潮奔涌
“全国首批,河南唯一!新郑又被国家看上……”去年11月底,一则消息刷爆新郑人的朋友圈:新郑市被科技部列入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也是河南省唯一首批通过的创新型县(市)。
在创新驱动下,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在新郑涌现。目前,新郑拥有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14家、科技型企业93家。
为了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力量充分涌流,新郑市出台扶持创新创业系列优惠政策,设立创新创业工业经济发展专项扶助资金,对创新创业、科技创新进行有力支持。截至目前,全省县市最大规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综合体投用,建成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双创”载体21个,引进企业项目597家,团队309个;建成院士工作站5家,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中心18个,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排名第48位,位居全省第一。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新郑是全省拥有高校最多的县(市),共有19所大中专院校、在校师生达20多万人。目前,新郑常住人口突破百万,随着全面落实“智汇郑州”人才政策,创新实施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红枣人才引领产业、黄帝文化人才传承文明、白领人才做强企业、蓝领人才成就事业“五彩”人才计划,扎实推进乡土人才回归,新郑正成为人才聚集之地、向往之地。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踩着开放创新的紧密鼓点,新郑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