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舞长三角 逐梦新时代
安徽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纪实
长三角地区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确立的重大发展战略。
近年来,安徽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合作,在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江春水向东流。
长三角地区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确立的重大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批示,思想深刻、指向鲜明,为我们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
5月4日下午,省委书记李锦斌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批示精神,研究我省贯彻落实工作。会议强调,要立足安徽实际和自身优势,深化与沪苏浙全面合作,共同推动长三角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和更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安徽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合作,在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长三角大舞台 有安徽更精彩
安徽是有长三角情结的。
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通,安徽与沪苏浙交流合作源远流长。
早在1990年,省委、省政府就作出了“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决策。
进入21世纪,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愿望更为迫切:2003年“融入长三角”、2005年“东向发展”战略相继实施,加速了我省融入长三角的步伐。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正是这一年,长三角的大门向安徽敞开。安徽省党政主要领导首次应邀出席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
2009年,安徽作为正式成员出席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
从此,沪苏浙皖共同构成完整的长三角拼图。
长三角有了安徽,扩大的是容量,打开的是大格局;安徽走进长三角,融入的是潮流,拥抱的是大未来。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安徽为长三角重要组成部分,合肥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标志着安徽作为长三角成员得到国家层面的正式确认。
对标沪苏浙,共舞长三角。 10年来,两次沪苏浙考察对安徽具有标志性意义。
第一次是2008年8月26日至9月1日,安徽省党政代表团深入长三角核心区域苏浙沪学习考察,谋求分工合作,推动共同发展。从单向承接到双向融入,从“我中有你”到“你中有我”,从被动接受辐射到主动参与分工合作,安徽的积极作为开启了跑步进入长三角的阶段。
第二次是2016年10月7日至10日,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开展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学习考察。这是一次创新理念、开阔眼界的学习之旅,是一次对照先进、全面审视的醒脑之旅,更是一次拉升标杆、砥砺前行的奋进之旅。此后不久,省第十次党代会正式提出,要以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着力方向,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努力把我省打造成长三角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今年4月,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8次市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吸纳铜陵、安庆、池州、宣城等4城市加入长三角协调会的相关提案。至此,我省已有9市为协调会会员城市,其中皖江城市带8市全部纳入,全面覆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我省的规划范围。
城市合作进一步扩大,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进一步深入。合肥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合肥已新增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副主任单位。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互融发展更加深入,滁州、马鞍山、宣城等市分别与南京签署了一体化合作协议。
长三角一体化,犹如滚滚江流,一路奔腾到海。
今年4月24日上午,省委书记李锦斌主持召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调研座谈会。他强调,必须把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作为重大抓手,充分发挥左右逢源的独特优势,全方位深化与沪苏浙的分工合作,推动信息共享、标准对接、资格互认,健全省际合作、城际合作和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共同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
10年来,安徽从“后来者”到“主人翁”,在长三角这个大舞台上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戏份”。安徽日益成为长三角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一体化大平台 合作路更宽广
4月10日上午,马鞍山市马钢港务原料总厂码头。全国首艘江海直达船“江海直达1”号轮圆满完成“浙江舟山—安徽马鞍山”首航任务,标志着中国航运业江海联运新时代正式开启。
“涉海进江,勇闯水道,折桅过桥,整个首航过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非常顺利’。 ”“江海直达1”号轮船长程颐难掩激动的心情。
安徽融入长三角的历程犹如这一段通江达海的航程,不论途中有什么风雨,合作之路都越走越宽广。
随着长三角立体交通网络互联互通,安徽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合宁、京沪、宁安和在建的商合杭等快速客运铁路,合宁、宿扬、徽杭等20多条高速公路,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以及长江、淮河航运和在建的芜申运河,安徽与沪苏浙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
2015年突破50万标箱、2016年突破60万标箱、2017年突破70万标箱……芜湖港与上港集团携手打造安徽至上海洋山港的重要喂给港,集装箱吞吐量连年创下历史新高。
能源合作渐入佳境。 1000kV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成功投运,形成长三角输电环网,提高“皖电东送”可靠性和输送能力。苏皖推进天然气管线互联互通,建设完成江苏金湖至安徽天长、冀宁联络线皖苏界至宿州天然气管线项目。
产业分工与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动力。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内相关产业加速向安徽转移,沪苏浙已成为我省利用省外资金最主要的来源地。 2017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956个,实际到位资金5114.4亿元,同比增长5.8%,占比46.7%。我省一大批省属企业和民营企业借助长三角开放平台,迅速成长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经济发展。
“规划愿景落地成形、高端产业快速集聚、管理运营精细有效、园区面貌初展新姿”。作为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省实行市场化合作共建的第一个工业园区,苏滁现代产业园自2012年4月开工建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保持在40%以上,2017年度进入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排名前十强。
苏滁现代产业园示范经验已在省内复制推广,多层次跨省(市)共建产业园区蓬勃发展: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通过建立产业基金,和萧县合作开发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区;郎溪、广德与江苏溧阳开展战略合作,共建苏皖合作示范区;合肥上海产业园与上海保税区域协会签订合作协议,打造合肥与上海“双城合作”重要平台。
从“行政区经济”转向“区域经济”,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打破行政区划壁垒,长三角区域统一市场建设步伐加快。
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建设经验,加速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上海、合肥等海关“五关如一关”。共同打击侵权假冒行为,推进区域物流标准化建设。共同建设“信用长三角”,联合创建国家信用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推动区域银行、保险、互联网金融以及证券期货资本市场、银行汇票统一市场互融发展。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安徽与沪苏浙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为推动“美丽长三角”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源头活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从2012年起,在财政部、环保部等国家部委的指导下,皖浙两省合作开展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截至2017年底,已连续实施两轮试点,中央及皖浙两省财政共投入资金39.5亿元,新安江流域水质始终保持优等,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
安徽积极参加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推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淘汰黄标车、燃煤小锅炉以及扬尘治理等工作,有效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突出跨市界水污染联防联控联治,皖苏两省开展长江流域跨界断面水质联合监测,建立每月联合监测机制。扎实推进巢湖流域、黄山市等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区域内举办的杭州G20峰会、南京青奥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提供了有力环境保障。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的最好检验。
“过去到南京,除了身份证外,身上还要携带南京的地铁卡、公交卡等等,很麻烦。现在多卡合一,一卡多用,而且在异地直接使用。”家住马鞍山市花山区的张伟揣着一张马鞍山的市民卡,就能轻松享受南京市的公共服务。
“长三角,一家亲”。安徽全面接入国家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信息系统,全省17个医保统筹地区均与长三角各省市实现联网,所有医保参保人员均可在长三角各地进行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持续开展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异地认证工作,为长三角异地居住的离退休人员提供了很大便利。
安徽与沪苏浙共同创新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在互相认同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地方标准、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等11个方面开展合作,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积极推进长三角协同创新网络建设,深入实施公共安全、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协同创新,建立完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大力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加快构筑全球创新高地。
“打造国家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区域协同样板区”。沪苏浙皖四地政法系统于日前在上海召开长三角政法系统推进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座谈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更高质量平安长三角法治长三角建设总体方案》。
公共服务一体化扎实推进,正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大担当 长三角再出发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赋予长三角地区的重大使命。
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编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筹办2018年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今年以来,沪苏浙皖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朝着建设“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阔步前进。
共同推动长三角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和更高质量发展,期待安徽发挥更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安徽“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
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如何通过务实合作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事关安徽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我省正在扎实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建设,加快构建由点到面、由中心到全局的省域创新网络格局。长三角地区共谋协同创新,安徽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专家认为,合肥、上海张江两大科学中心联合打造全球创新高地,以世界一流原创性科技成果为依托,必将加快推动长三角地区向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跃升。
安徽素有敢为人先的改革传统,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标志性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新一轮开放中,对外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持续加快。长三角地区走在改革开放前沿,安徽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必将释放出更加磅礴的发展动力。
安徽山清水秀、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大有可为,正朝着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目标奋发努力。长三角地区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将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当然,与沪苏浙相比,安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许多研究者普遍认为,发展的差距正是合作的潜力,合作的大提升必将带来发展的大跨越。
站位决定地位,眼界决定境界。长三角是中国的长三角,也是世界的长三角。
“纵观世界发展,城市群是一个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重要载体。 ”上海市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马春雷表示,长三角面积占全国不到1/26,常住人口占全国约1/6,经济总量占全国约1/4。三省一市中,上海综合服务功能齐全,江苏经济实力强,浙江民营经济活跃,安徽面积大且具备后发优势。
“与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相对标,长三角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兆安认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区域经济共同体,并最终形成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自然流向的、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内各成员主体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认为,依托于沪苏浙皖四地的优势互补、产业共生,长三角将形成更强实力,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并在某些环节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而利用这些优势吸收全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要素,在城市群的平台上发展创新经济。
天时地利人和兼备,三省一市协同发力。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迎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安徽与沪苏浙担当使命、携手同行,必将开辟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崭新境界!(吴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