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本网资讯 > 正文

汇民声履职尽责 聚能量建言献策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邬政 李晓航)参政参到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1月8日,在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市各民主党派,部分县(市)区政协的11位代表进行了现场发言,与其他14名作书面发言的委员一道,就中心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大气污染治理、民营企业发展等热点话题发表真知灼见。委员们承载着人民的期待,察实情呼民声,集众智纳群言,精准把脉、举措务实,为我们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发出政协声音,汇聚筑梦力量。

加快淮海经济区中心商圈建设

民革徐州市委

近年来,我市聚力打造“四大中心”,商贸物流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正逐渐向区域规模最大、品牌投放度最高、辐射能力最强的中高端和品质消费中心发展。

建议高标准规划中心城市商圈建设,将我市实体商业网点布局建设成“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及特色商业街”组成的“3+1”体系,建立商业设施建设听证制度,平衡各级商圈和基层的商业资源投入;着力打造和提升现有商圈建设,全力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商贸集聚力;拓展商品流通组织形式,创建具有广泛影响的高品位步行街,打造淮海经济区高品质消费中心,不断完善区级和社区商业中心;积极培育和引领消费热点,探索建立结合虚拟现实、无人零售、个性化定制、精准消费的全口径智慧商圈,增设24小时便利店、智慧商业、无人零售等新业态,不断提高徐州消费便捷度,提高徐州商业智慧化水平,让徐州商贸物流真正强起来。

综合提升中心城区黄河故道轴线功能

民盟徐州市委

黄河故道与我市中心城区交融性高,景观、功能与发展要素全,能够充分体现城市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变迁,应该打造成代表徐州城市形象和品位的黄金名片。

建议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区域特色、高点站位”为要求,着眼于城市的“经济、功能、文化和形象”,将中心城区黄河故道打造为融汇城市万象的流动博物馆,构筑宜居宜业、独具韵味的璀璨轴线,以全新的姿态服务中心城市发展。一要深入挖掘、广泛宣传,打造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旅游轴线。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启动“徐州故黄河”文化标识工程。二要统筹规划,有序更新,打造活力开放的生态景观轴线。 建设“一河两岸”城市风光带,打造全新的城市天际线,通过水体、亮化、绿化、开放空间的组合,构建多样性的城市空间形态。三要提升特色、产园融合,打造功能复合的新兴产业轴线。建议出台相关鼓励开发市区故黄河的政策,加大投入,利用好各类投融资工具,建立“黄河故道开发基金”。推进黄河故道文化和园区融合,吸引更多的优势企业沿河布局,构建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和新兴产业发展廊道,形成创新特色驱动的发展动力。

加强风险防范和市场监管 打造区域金融服务中心

民建徐州市委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整治金融乱象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部分领域金融风险仍在积聚,需要引起重视。

目前我市金融业存在金融体系不断完善,新型金融组织和业态培育不足;金融环境整体形势稳定,风险可控,非法金融活动时有发生;银行业存贷款形势向好,部分机构内部控制不完善,风险监管机制不健全;互联网金融发展较快,行业风险控制能力较差,监管相对滞后等问题。

建议一要健全地方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明确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权限及方式,确保依法防控、依法监管、依法处置。二要完善金融行业的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督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识别和防范各类风险,完善内部审批流程,创新监管措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三要加强民间借贷治理,强化风险源头管理。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建立非法金融活动早期干预和处置退出机制。四要建立打击非法金融活动联防联控和分级响应机制。五要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强化金融政策扶持,构建多元化现代金融体系。

关于创新空间规划推进我市乡村振兴的建议

民进徐州市委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有力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但我市乡村发展的空间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市乡村振兴和城乡统筹发展进程。

我市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空间规划统筹欠佳、聚落空间利用粗放、公共空间建设低效、空间基质建设滞后等问题。建议一要科学编制空间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统筹发展。妥善处理好乡村聚落建设与农业空间关系,稳妥推进村庄撤并。二要集约利用聚落空间,推动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大力推进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县级中等城市建设,持续提高综合服务功能。优化乡村居住空间,坚守节约用地底线。三要优化完善设施空间,推进乡村振兴特色发展。合理划定拆除、保留与改造的乡村传统建筑,依据农民生活特点,统筹安排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妥善对待历史遗存,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村庄交通网络。四要再造优质生态空间,强化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塑造洁净有序、水清树绿的村容村貌,实现农业变景观、农村变景区、民居变景点的目标,大力推进庭院清理,通过硬化庭院空间、净化庭院、绿化庭院、美化庭院等整治措施提升庭院环境品质,让乡村环境更加洁净,让乡村环境更加美观,让乡村环境更加舒适。

加快我市医联体建设 提升中心城市医疗首位度

农工党徐州市委

医联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一家综合三级医院为核心,联合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专科医院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组建的责任与利益共享的健康服务联合体。推进医联体建设既有利于改变无序就医的局面,又有利于优质健康资源上下贯通,保证健康服务的有效性、连续性、高效率和高质量。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医联体建设不仅要解决我市医疗改革问题,提高百姓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抢抓国家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契机,开拓创新、整合周边医疗资源,真正把我市建设成为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辐射淮海经济区的医学医疗中心。

近年来,市卫计委出台了一系列框架文件,不断探索、构建医联体新模式。医联体建设初见成效,但距“以患者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健康促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到康复一体化全链条医疗服务目标”有较大差距,存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长效发展机制尚未建立、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健康理念转变尚需时日等问题。建议一是强化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二是启动各种医联体模式建设试点工作,尽早形成长效机制。三是加快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四是加大社会引导力度,创新医联体健康服务供给模式。

推进我市大气质量常态化精准控制

致公党徐州市委

近年来,我市的大气质量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采用的许多方案具有临时性和阶段性,还存在大气质量控制没有做到精准监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进一步推进,区域内相互配合、联防联治力度不足,复合型污染特征明显,综合监管能力有待加强等困难和问题。

建议一要构建市域全覆盖大气监测网络,攻克大气质量精准控制难关。以街道、社区为网格区域单元,建立覆盖全市的大气质量实时监测网络;在地面精细监测的基础上,建立立体化的覆盖全市及周边的大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统一的数据分析平台,使其成为大气质量精准控制的重要技术保障。二要完善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传统产业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抓好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推进传统产业工艺和装备改造升级。三要促进淮海经济区城市间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推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不断深化。四要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扬尘源的精细化管理,落实抑尘措施,进一步推动拆违建绿、见缝插绿、推窗见绿。

健全医疗救助机制 精准助力脱贫攻坚

九三学社徐州市委

当前,我市医疗救助工作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筹集不到位、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建议一是精准识别。由医保部门牵头负责各类贫困人员信息收集、更新、录入,做到人员精准识别;对刚脱贫人员进行筛查,对慢性病和大重病家庭做标记,在医疗救助退出机制上借鉴建档立卡帮扶政策、脱贫暂时不脱帮扶政策,对慢性病和大重病家庭即使其救助类别身份消失,仍按原身份继续享受一定时期医疗救助政策,以巩固扶贫效果,做到返贫因素精准识别。二是精准施策。加强宣传,通过社区把政策宣传到每个贫困户;各县(市)区全面落实门诊医疗救助待遇,解决贫困群众慢性病、特种病门诊大额医疗费支出问题;综合考虑服务人口半径和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各县(市)区尽快设立医疗救助定点医院;卫生部门组织三级医院专家以县医院为平台、以乡镇医生为主力,全面对贫困对象和刚脱贫人员进行慢病鉴定和干预。三是精准管理。大力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完善医疗救助结算平台的各项功能,针对贫困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加快推进解决,尽快解决居民医保参保贫困人员慢性病鉴定标识;尽快实施医疗救助异地就医一站式结算;尽快解决医疗救助零星报销问题。四是精准考评。对医疗救助资金筹集情况定期进行公示,纳入工作考核,对拖欠救助资金的单位进行问责;建立常态化资金使用监督、审计机制,确保资金有效使用;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医疗救助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绩效评价。

以科技创新引领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徐州市工商业联合会

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调研中也发现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创新成果不足,高新技术企业少,知名品牌专利少,研发投入水平低,研发人才匮乏等短板,严重制约民营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和推进转型升级。

建议一是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加大对我市科技创新领军企业的宣传和表彰力度,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二是加强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加大市财政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冠军、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产品企业的支持力度;关注研究吸引创投机构落户徐州的政策,出台促进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发展的系列政策;主动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风投、创投的对接联系,助推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驱动。三是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孵化器作用。建立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绩效评级体系,促进各类科技创业载体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孵化效率;引导各类孵化器向专业化发展,支持各地区、各单位根据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建立方向突出、专业集中的科技创新孵化器,形成集聚和品牌效应。四是强化我市对科研人才的吸引力。突出 “高精尖缺”导向,着力集聚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引进人才,让徐州成为留人、养人的沃土和创新创业的高地。五是建立对接机制促进产学研无缝对接。助推成立驻徐高校科研人员联盟,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切实解决科研和经济脱节现象,助推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产业发展。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水环境治理的建议

徐州市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水环境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贯彻落实河长制、断面长制和区域补偿机制,持续深入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完善、企业污染深度治理和水生态修复等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和省下达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尽管我市区域水环境治理工作全省领先,重点断面平均水质达标,但部分断面还不稳定。我市水环境治理已到“瓶颈”期,水质量提升难度越来越大,需要系统推进,协同治理。

建议一是加快推进城市“雨污分流”。应结合城市建设,分别编制市县城市“雨污分流”改造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制订推进计划,分片逐年实施。二是强化镇级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尽快制订全市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管理工作方案,完善重点河流沿线镇级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构建全市多级污水处理系统。三是加强对种养业污染的源头治理。加大研发和拓展秸秆利用途径的力度,有效控制秸秆还田率,防止环境污染从空气转移到水体。在进一步完善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整治工作的基础上,制订出台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进工作方案,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排放量。四是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尽快完成国省考断面、饮用水源、跨县(市)区重点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建设,完善跨地区水质预警监测体系,形成责任明晰的县(市)区治污责任体系;加强客水管理,以淮海经济区城市签署生态环境保护框架协议为契机,进一步促进区域内水污染联防联控措施落实。

关于以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 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

政协睢宁县委员会

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是主动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和提升人居环境的迫切要求,是我市振兴乡村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全市不少地方都在根据自身实际走不同的村庄建设路径。睢宁以土地综合治理改革为牵引,以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抓手,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为欠发达地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睢宁模式”。 但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是一项工程浩大、牵涉面广的系统工程,当前还面临一些困境和制约。从睢宁的实践层面看:一是农民集中区建设资金投入大,二是农民集中区建设周期长,三是部分群众搬迁积极性不高,四是有些群众安置后增收渠道减少。

建议一是寻找有效手段,多渠道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继续积极争取上级对我市给予增减挂钩交易指标倾斜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创新思路,激发活力,整合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放,缓解集中区建设的资金压力。积极发挥融资平台作用,以增减挂钩入库项目为依托进行融资,作为农村土地整理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启动资金。也可以探索采用相互担保形式筹措资金用于集中区及配套工程建设。二是多措并举推进集中区建设,解决过渡期长的问题。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好群众积极性的问题。要稳步推进集中区建设,首先要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四要坚持融合发展,解决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综合考虑集中居住区的区位、资源、人口等因素,按照“接二连三、三产融合”的理念,大力推进三产融合,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 打造徐州独特的文化标识

政协云龙区委员会

近年来,尽管我市的汉文化旅游品牌日益响亮,但在特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上,还缺乏总体规划及顶层设计、统一运作,发展模式创新不足,开发深度不够,徐州独特的文化标识还不够明显。

建议一要强化顶层设计。紧紧围绕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立足于打造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聘请全国知名文化旅游发展专家对全市文化旅游总体规划进行编制,对徐州文化旅游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二要提升旅游景区品质。进一步挖掘我市独特文化精髓,植入时代元素,丰富旅游体验,使旅游景区类型多样化,提升旅游景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有效地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三要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在城市建设上体现汉文化符号,将汉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发展空间,做到进入徐州满眼尽显汉文化,让城市承载着汉文化精神;全面加强对外宣传,借助高端媒体宣传造势,提升影响力。利用城市牌、文化牌、节会牌“三张名片”,全面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徐州影响力、美誉度。四要打造“运游结合”模式。依托交通优势,积极发展“运游结合”新模式,有效促进全域旅游不断发展。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news/yaowen/2019-01-09/432190.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