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本网资讯 > 正文

人民日报关注居家养老:在家养老≠自家养老

 

家庭是基础 社区是依托 服务是支撑

在家养老≠自家养老(民生三问·关注居家养老③)

 

本报记者 潘 跃 步 超

问 家庭成员,该尽多少义务?

  经济供养之外,还有照料和慰藉

  记者:养老保险制度有社会共济的作用,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养老主要靠自己和子女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姜向群:《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仍然生活在家而不是养老院,生活照料还是靠家庭成员。很多农村和低收入的老年人在经济上还要依靠子女的帮助。老年人经济收入不足决定了子女养老的方式仍将存在很长时期。社会保障一般只起到保基本的作用,不可能解决全部的养老需求。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养老涉及多方面的老年生活支持,包括经济上的支持、日常的照护、重病与失能时的养护以及情感慰藉四个方面。对日常照护和情感慰藉等非经济保障问题,已经超越了“钱”的范畴,不是社会保障所能覆盖和解决的,需要自身的自理能力和子女的照顾。

  道义上,子女在养、护、医和爱无论哪个方面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责任的具体落实要与养老的能力相匹配。政策上,需要改善子女的赡养条件和能力,如给孝亲护理假或者津贴等。这样,子女所承担的家庭养老已经从“完全责任”转变为“有限责任”。居家养老就不仅是自家养老了,而是和社区养老、社会化照料不断融合的现代居家养老了。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家国:中国特别强调家文化。社会养老,无法取代那种对“家”的依恋。中国老人普遍有一种恋家怀旧的情结,年老时仍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为子女分忧。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不必离开那个熟悉的环境,还可以继续为家做点事儿。此外,当前养老资金支付面临一些问题,养老金不一定能抵偿全部的生活支出,必须依赖子女的接济。

  记者:子女到底应该如何承担养老责任呢?“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规定里后,效果如何呢?

  姜向群:由于许多老年人自己有了一定的收入,子女在经济供养上只需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更多的是承担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义务。而两代人分居的情况就决定了子女需要经常探望老年父母,《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此作了规定,即“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是适应新时代变化提出的要求。

  穆光宗:“常回家看看”的规定恐怕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没有任何具体的惩罚措施和法律后果,就没有约束力。该回家的还是回家,不回家的还是不回家。另外,“常回家看看”是否就是履行了孝道也是可疑的。有的回家就是蹭饭“啃老”。

  王家国:“常回家看看”的规定推进了养老状况的改善。首先,老年人了解到,法律上存在这样一项权利,可以要求子女不得冷落自己。其次,越来越多的赡养类案件的诉由开始把“常回家看看”列入其中,老人也能借着审案“团圆”一次。法院处理这类案件的时候,虽然尽量调解结案,避免对子女进行人身强制,但并不等于说这种规定不能有执行力。将来可以把不履行判决者,列入个人征信档案,与个人信用等挂钩。

  问 既然居家,社会不管行吗?

  没有社会、社区保障不行

  记者:居家的家到底含义和边界在哪里呢?就是守在自家的小屋里自己管自己吗?

  姜向群:居家的家更多的是指老人居住的小环境,不仅是自己居住的房间。传统的家庭养老不仅是住在家里,而且养老的一切资源都是来自于家庭。居家养老需要有社区、社会的配套保障和服务措施,否则居家养老是难以实现的。

  穆光宗:居家的家包括了“住宅之家”和“住区(社区)之家”两重含义。应该是“关上门是小家”而“打开门是大家”这样一个有分有合、有小有大的居家格局。

  王家国:居家养老不是自家养老。自家养老是私力养老或自力养老,而居家养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养老,这种居家养老模式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支撑,由社会专业机构与人员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

  记者:目前空巢老人现象越来越多。在居家养老中,社区、机构可以为家庭提供哪些服务和帮助呢?

  穆光宗:居家养老的老人可以做如下分类:活力老人、慢病老人和失能老人;夫妇空巢和独居空巢;低龄空巢和高龄空巢,等等。他们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既有对服务的刚性需求,也有弹性需求;既有对服务的有效需求,也有无支付能力的需求。社区、机构可以为居家养老提供如下服务和帮助:饮食、照顾、就医、老年大学等等。

  王家国:居家养老逐渐流行,除了因为它是更适合中国“家”文化背景下的“叶落归根”式的养老选择,也是因为它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质量要远超过传统的家庭自力养老。

  居家养老的服务可以归纳为“一个主线、五个落脚点”,即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线,包括生活起居、文化活动、精神关爱、医疗服务与日常照护等。有养老服务需求的人可以自主选择服务内容和项目,并交付相应的费用,享受签约服务机构所提供的生活起居、文化娱乐、精神抚慰和料理照护等服务。

  问 共同发力,难点到底在哪?

  社区组织滞后,服务资源有限

  记者:在居家养老方面,子女面临的困难有哪些呢,目前主要问题在哪里呢?

  穆光宗:子女面临的困难主要有:老人一旦失能,需要全天候照顾时,子女在时间上、体力上、精力上甚至经济上不堪重负。特别是独生子女空巢父母,他们普遍面临着无人照料的难题,成年独生子女即使有孝心也难有孝举。此外,社区老年服务缺位、匮乏,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也需要深化和完善供给侧的改革。

  王家国:对子女而言,最主要的问题是选择困难和财力不足。居家养老服务缺少行业规范与统一标准,导致子女在为父母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服务时,陷入“无参照标准”的困惑。在选择具体的养老服务时,许多人因心里没底,难以决断。比如,社区机构服务质量如何、收费标准是否太高、格式合同看不懂等。

  而一些贫困地方和家庭,最困难的是财力不足,没钱购买养老服务。并且,村一级的养老设施与组织建设还非常落后,民众购买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意识也很淡。这也正说明,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改进、推广与宣传还不够,支持系统建设还远远不足。

  记者:在居家养老方面,社区帮扶目前面临的困难有哪些,主要问题在哪里?

  姜向群:社区帮扶的困难,一是我国社区组织普遍发展滞后,社区服务的条件简陋,服务资源严重不足。二是社区养老服务制度不健全,从规划到政策法规严重不足。例如社区服务场地设施没有得到保证,有的被挪作他用,规划没有落实。三是社区服务资源严重不足,社区组织对政府资金依赖过高,社会的资金来源缺乏,市场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应该调动一切资源,倡导多种养老方式,比如互助型养老——年轻健康老人帮助照顾年老困难老人。最终应该形成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居家养老发展格局。

  王家国:社区帮扶的困难,包括养老机构难以引得进留得住、服务标准缺失而无法落实、社工服务不足、筹资困难等。最困难的是,社区如何在确保养老需求者买得起、买得值的同时,又要保障服务供给方有利可图、办得下去。社区老年食堂关门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现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筹资难与社区力量不足上。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28日 12 版)

 

 

家外功夫要下足(民生观)

 

陈飞雪

居家养老有个公式:家庭+社会服务=幸福晚年,社会服务的短板必须补上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养老要以居家为基础。为何居家是基础?一来我国老人人数多,现在已有两亿多,将来还会增加,全住养老院不现实;二来也是咱们自己的文化和习惯使然。很多老人愿意儿女绕膝,乐享天伦,不想那么“独立”。

  这么说,养老就是各靠各家、各养各妈?

  也不是。现代居家养老,跟过去的自家养老,形式上看着挺像,但有本质的区别。

  自家养老,这是传统社会里的主流养老方式。主要是靠儿女反哺来实现。没有子女,姻亲、宗族接过这个义务。基本是一个家庭内部事,顶多拓展到宗族,自个顾自个。这种养老方式是自然主义的,抵御风险能力弱,子女负担沉重,也影响养老的质量。

  居家养老,老人虽然也在家中度晚年,子女同样要尽义务,但架构是开放的,本质上是社会化养老。养老保障的主体由一变多:本人可以借助金融工具,将年轻时创造的财富留到老时使用,子女尽赡养义务,政府兜底扶助,社会和社区的补位,市场提供专业化服务……形成了多方位的供养模式。养老资源由少变多,老年人的生活更有保障。

  这就好比现代特种兵和古代勇士的区别。看似都是一个人作战,但前者只是支点,后者是全部。前者可以随时随地呼叫后方支援,招来远程炮火甚至巡航导弹;后者只能单枪匹马闯入重围。优质的居家养老,人虽在家,“远程支援”却是随时可以呼叫的。

  E时代有一个公式:我+计算资源=更强大的我;居家养老也有个公式:家庭+社会服务=幸福晚年。这个社会服务,意味着健全的社区组织、完善的养老制度、充分发育的养老服务市场。这些资源在很多地方还比较薄弱,甚至还流于形式。“老年饭桌”办着办着关了,社区老年中心的活动有一搭没一搭,养老服务项目供给有限、送饭洗衣等基本家政服务都提供不了,家庭周围没有完备的生活圈……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情况更突出一些。这些短板,必须抓紧补足。

  朱熹有句诗,叫“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家庭是半亩方塘,离不开家外持续供给的源头活水;陆游也有句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居家养老的家外功夫,还是要下足才是。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28日 12 版)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news/yaowen/2016-09-28/371722.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